歡迎訂閱 成功男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沈富雄:「人大哭而來,就該靜靜地走」 ...最體面的告別,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對每個人來說,去世都是很沉重的話題。
生亡觀,似乎總是被忌諱,
卻又不可避免地逃不開、躲不掉,
特別是對於老人,如何看待不知何時到來的生命末期,
似乎更為重要。生老病亡是自然規律,
為去世而真正做準備的人不會很多。

沈富雄卻做了。
前立委沈富雄在臉書上交代「預留的遺言」他說:

有些人因為生前交待不清楚,
留給後人不少麻煩,
特在FB上留下遺言如次:

不插管、不氣切、不電擊...斷氣後,即移冷藏庫!
1.不插管、不氣切、不電擊、不可成為植物人。
2.斷氣後,即移冷藏庫,不淨身、不換衣、不化妝,擦臉梳頭兩下即可。
3.不設靈堂、不設牌位、沒有遺像、不拜、不拈香及其他任何宗教儀式。

4.不發訃聞、沒有告別式;大哭而來,靜靜地走。
5.於最短時間內,以市立殯葬處提供最簡易廉價的選項火化。
6.骨灰回歸大地,不留痕跡,花葬、樹葬…均可。


7.遺物丟棄,有價遺產除另有交待者外,依法處理。
8.無魂無魄,所以不Say bye bye了。

最後,沈富雄說:「版權所無,歡迎如法泡製。」
不管你認不認同他的做法。
面對生亡之必然,事先做準備,
是給自己、家人最好的禮物!

“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至多七八至親相送。”
這是著名翻譯家、文學研究家楊絳先生的遺願。

對待死亡,豁達淡然如楊絳先生者少有。
生命枯竭的盡頭,大多是痛苦無助的搶救,
繼而是哭天搶地的悲慟。這是人之常情。


但從另外的角度上說,理想的應對應該是正視死亡,
淡然相對。但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
因為,國人缺少死亡教育,而且缺失嚴重。

死亡的可望可及,醫學的演進
認識生命的有限性,應該成為死亡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為生命的有限,不過是一個天生而來且無法對抗的事實。

但是在現代社會,我們卻有太多方式,可以讓我們勉強延續生命
插管或氣切,鼻胃管或呼吸器,各種藥物控制
都能有效地延緩人類死亡的時間
但這樣的活著,究竟是我們生人的不捨
還是僅僅是徒增痛苦呢?

當一個人在你面前,雖然活著
但卻不能和你說話,不能微笑
不能互動,那對於一個人來說
他活著的意義,似乎早在倒下的那一刻就失去了


這裡有一個例子
一個癌症病人,他在治療期間
原本一直都是要堅持通過治療生存下來,
但是經過了好幾次上呼吸道大出血之後,
到了最後一刻,他選擇了不搶救,
可這個做法遭到了身邊所有人的反對,
配偶反對,子女反對,最後他還是離開了,
但是他的離開是非常痛苦的。

面對40個人的“最後一站”,讓我看到死亡的真面目

其實我們有很多措施死亡變得安寧,減少死亡的痛苦,
而不是在最後階段面對各種插管,各種儀器,
接受各種有創性的治療,使得最後一刻充滿了痛苦。

死亡固然存在,卻絕然不影響我們的精彩生活,
相反,正是因為人總歸一死,
我們才會更有動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創造更多價值,
從而以一顆坦然之心面對死亡。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