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13歲的孩子,在我們的想象中,
應該正是背著書包上學的年齡。
在家裡有大人圍著轉,生活起居完全不用費心。

然而有一位13歲的男孩卻和別人過得不一樣。
他早早地成為5個孩子的「父親」,
不僅要照顧5個孩子的日常起居,
還得管他們上學和寫作業。

原來,這個男孩兒是家裡的長子,
他的父親因為犯了錯誤被判刑了,
只留下他的母親和6個孩子。

為了讓這一大家子生存,
母親只好外出打工,拚命掙錢,養活孩子。
身為6個孩子中的老大,在媽媽走了以後,
他只好一人承擔起照顧整個家的責任,
成了這個家的「父親」一角。

6個孩子之中,最小的弟弟才3歲,
所以為了照顧弟弟妹妹,男孩兒只得輟學,
每天5點就起床為弟弟妹妹做早餐,
一直等到弟弟妹妹都上學了,
才帶上最小的弟弟去田裡幹活。

我們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事實也確實如此。
男孩兒的弟弟妹妹也都十分懂事,
知道體諒哥哥的不容易,放
學後也會搶著做家務,想為哥哥分擔。
這時候,哥哥也會催促弟弟妹妹們快去寫作業,
讓他們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行了。

雖然哥哥一直都有盡心儘力,
但是幾個孩子的生活還是十分艱難。
飯菜也並不是很好,
而且哥哥總是擔心弟弟妹妹們不夠吃,
一到吃飯就找借口離開。
而弟弟妹妹們也知道哥哥的良苦用心,
都會給哥哥留下不少飯菜。

其實像這樣的留守兒童還有不少,
小小年紀就要承擔起如此重的責任,
也是十分不容易。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雖然懂事很早,
但是這並非是好事,對於他們來說,
更需要的是父愛和母愛,這是無人能替代的。

留守兒童有多苦?

其實留守兒童的定義原本是,
父母因工作關係長期不在家,孩子被獨留在家鄉,
需要靠親戚或鄰居幫忙照顧的孩子們,
但現今也會將那些父母工作晚歸、
長期疏於陪伴的孩子稱為留守兒童。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的,
生而不能養,無疑是父母的過錯。

相比於同齡孩子,留守兒童往往都會更加懂事,
但這些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深處是極其渴望愛,渴望有人陪伴的。

所謂的家,
應該是一個溫暖的地方,
但是家中沒有父母只有孩子,
那這個家就不是一個家,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
必然是缺愛、缺乏安全感、渴望愛的。

物質固然重要,沒有物質很難養活孩子,
但物質並非是全部,
這些留守兒童很長時間都看不到自己的父母,
難免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問題。

所以希望各位家長在掙錢的同時,
還是要多多考慮孩子應該怎麼辦,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畢竟生了孩子,就要承擔起責任。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1. 榜樣作用
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可是在留守兒童的世界裡卻沒有起到這種作用的,
可以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師為伴。
對於他們來說,與生活有關的所有,
都是需要他們自己不斷去摸索的,
沒有人會告知他們應該怎麼做,怎樣才是對的。

2. 保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一把「保護傘」,
但是在留守兒童的世界裡卻沒有這把「保護傘」。
父母的保護與無微不至的關愛,
對於孩子來說,是安全感的來源。
有父母的保護,孩子才會更安心;
而缺失了這種保護的孩子,必然會被不安感所折磨。

3. 引導作用
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是需要家長來引導的,
這些教育是需要父母來做的,並不是誰都可以代替的。
留守兒童從小就缺乏父母的陪伴,
自然也沒有人給他們正確地引導,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他們,很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父愛和母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的陪伴,不僅可以在生活上幫助到孩子,
在學習上、在心理上對孩子都會有一定的影響的。
孩子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
我們卻可以選擇是否讓孩子出生,生而不能養,
無疑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養孩子比起物質,更需要充分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