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台灣人口曲線圖,陡升的老化指數,像隻昂首吐信的猛蛇,正以驚人的速度迎面撲來!
而台灣在傳統照顧迷思與長照政策缺口的內外交迫下,離職照顧家人的人數,高達十三萬。
但這樣真能解決問題嗎?
全球正興起「照顧不離職」的新趨勢,漫漫照顧長路上,照顧好自己,才能安心陪伴。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最年輕外銀董座的管國霖說起爸爸,是溫暖的但也很無奈。
因為近的護理之家,跟現在要上幼稚園、小學的孩子一樣,必須要候位。
而翻了一下等候名單這本冊子,前面還有兩百多位正在排隊。
在等了三年多後的現在,也依然是還沒收到通知。
但若是要送爸爸到較遠的地方,或許會有床位,可是就又不放心,而且也意味著,他離開了我的生活圈。
然後,會不會爸爸也覺得說,他被放棄了?
其實,我擔心的,不是我沒有錢,而是沒有人。
目前我們顧慮最大的問題點,是照護者的量跟質都不夠。
而現今最大量的照護者,是外傭。
照護者二十二萬的這個量,會逐年越來越少;可是我們的失能人口75萬到2050年,只有增加不會減少,甚至會超過兩百萬。
當然,也有台灣的照服員,可是這一數量,更是稀少。
而且,這類型的工作者,是沒有職業生涯的一條路,我們應該想的,是怎麼樣讓這一工作者,不要把這服務當成只是在做功德。
照顧是一種專業,不是有孝心、愛心就能做好,照顧者的身心準備很重要,長久累積的負面情緒若沒有出口,反而會磨損了彼此的感情,導致家庭破裂,甚至悲劇發生。
這個議題值得深省,而且值得我們好好規劃,讓未來的台灣,更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