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南韓濟州航空7C2216班機發生空難,導致179人罹難,事故過程中捲入鳥擊的影響,引發了社會對飛安與鳥擊關係的廣泛討論。

然而,鳥擊是否可以完全預防?

專家給出了答案:
鳥擊風險無法歸零,但可以透過科學管理與技術降低危害。
 

鳥擊的不可控性

博威野控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杜昆盈指出,鳥擊是一種隨機存在的風險,尤其在機場外的廣大空間內更難控制。
儘管飛機對鳥擊的耐受性隨技術進步逐年提升,但完全消除鳥類與航空器碰撞的可能性幾乎不可能。

「鳥擊在地面可進行預防的措施有限,更多時候需要依賴長期的數據蒐集,分析高風險鳥種的行為模式,並在機場內外進行環境管理,」杜昆盈解釋道。

預防鳥擊的主要措施 目前,全球機場普遍採取以下策略來降低鳥擊風險:

▲環境管理

*機場透過調整草地高度或移除吸引鳥類的水域,讓鳥類不易駐留。
*單調的環境設計減少了鳥類進入機場的機會。

▲動物調查與監控

*持續記錄鳥類的活動模式,例如繁殖季節和遷徙路線。
*設置雷達或其他監測系統,追蹤大型鳥群的動向並發出預警。

▲跨部門協作

*多單位協同合作,例如航務組、塔台、消防隊和動物調查專家,共同管理鳥擊風險。

▲新技術應用

*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結合視覺系統和光學設備,精準辨識具有潛在威脅的鳥類。

國際經驗與案例

在鳥擊預防方面,加拿大溫哥華機場的做法被視為典範。
該機場結合雷達和多部門協調,成功將鳥擊次數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儘管如此,專家指出,雷達能有效捕捉大型、高密度鳥群,但對於零星小群鳥隻仍存在偵測盲區。

從「預防」到「可預測」

杜昆盈強調,現代飛行安全的目標並非完全杜絕鳥擊,而是確保事件風險可被觀測與掌控。
「假如一座機場每年穩定發生100次鳥擊事件,我們就能根據數據分析風險來源並採取對策。但若鳥擊事件忽然歸零,反而可能是數據蒐集有疏漏,讓未來的防範缺乏依據,」杜昆盈解釋。

未來挑戰

隨著全球航空交通量的增加,鳥擊風險也將隨之上升。
杜昆盈認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將更加側重於如何快速察覺潛在威脅,並在飛機起降階段提供即時預警。
「飛安永遠是多層次的挑戰,鳥擊只是其中一環,重點在於風險管理的全面性與持續性。」

這次南韓空難雖然引起廣泛關注,但專家呼籲,不應過度歸因於鳥擊,而應以科學角度審視事故根源,尋求更全面的飛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