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現在父母對孩子一定要做什麼事情
那一定就事「接孩子放學」了!!

對於「接孩子放學」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愛的表現
如果你不做的話,感覺就會變成不負責任的家長!

有網友說自己一開始對於送孩子去學校覺得只是小事
雖然親戚朋友都一直跟他強調說「一定要自己送」
但他總覺得送孩子上學只是個小事
直到有次孩子的班導師打電話跟他說
自己的孩子上課或是下課時情緒都很低落
也都不愛跟班上同學交流
常常自己一個人坐在角落
希望做父母的可以多關心他!

這時他才知道原來孩子每天放學都看著其他朋友有爸媽來接
而他自己都沒有,他覺得自己是不是不被爸媽愛
所以爸媽才不來接他....

後來他開始接送自己的孩子後
果然他的孩子逐漸開朗起來!
這也讓他知道「爸媽接送孩子上下學」的重要性!

 
每次到了放學時候
很多班級門外你都會發現每個孩子都在等待自己爸媽

如果看見了我們,孩子的內心是雀躍的
“你看,爸爸/媽媽今天又來接我了!”

家長早出現,對孩子來說就是關注,就是愛

誰接送孩子上下學最多,她就和誰親
誰帶她最多,她就會隨誰

父母的關注和愛能造就孩子健康平衡的心靈
在這件事上,孩子能從父母的身上感受到自尊和自愛

高的價值感給她們帶來了自信
可以培養她們積極樂觀的性格

如果缺失了這種真實的愛的交流
即使在蜜罐裡長大的孩子對情感的感悟也會不夠深刻
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性格的形成

小孩子的心理就是這樣,生怕家長不要他們了

之前在《一年級·小學季》裡
由於媽媽工作太忙,經常加班,陸煜琳就是最後被接走的一個

她先是幫忙老師打掃好教室
整理好小板凳,默默地看著小朋友陸續回家
而她總是要裝作堅強地耐心等待

這讓這個樂觀活潑的女孩添上一些憂鬱
家長遲遲不來,她走到教室外面,搬著小板凳抱著書包

一直等到爺爺到來才突然崩潰大哭,可憐極了!

因為長期目睹班裡的同學被一個個興高采烈地接走
而她總是最後被接走;或是長時間的等候
無形中已經給了孩子一種標籤——你是不被爸媽重視的孩子

她內心會滋生出一種被遺棄的感覺
那種孤獨感和無助感會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

國外教育研究資料顯示:
在班上那些經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比其他孩子高
經常被最後接走的孩子,比較內向不愛說話,甚至有些沮喪、自卑

但是也要注意
如果孩子每次都是最早被接走,往往虛榮心較強

歸屬感與安全感是每一個孩子的重要心理需求
只有滿足了這一需求,孩子才可能自我實現

畢竟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重大作用的,還是父母

許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
難以很好地與孩子溝通
這與他們和孩子相處機會少,建立的感情聯結比較稀疏有關

缺少相處的長度和頻次彼
此間的情感聯結就會比較稀疏,愛的濃度和品質就不會高

所以,請父母每週至少親自去接兩次孩子
不要經常落在最後或第一個接走

時間是最有彈性的東西,擠一擠就出來了

尤其是家裡有孩子正在上幼稚園、小學的家長注意了

如果孩子平時是老人接送的
請家長最好提前通知一聲,或是早上出門前跟孩子說
“今天媽媽有急事,爺爺會去接你。”

可以的話,在孩子小的時候多花點時間在她們身上

孩子真正屬於父母的時間只有十幾年
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妙的時刻

接到孩子只是第一步,與孩子一同回家的路上的時間如何度過
這才是重中之重。回家路上雖然時間短
但是親子間的溝通效果卻是很強大的

幾十分鐘交流的信息量甚至會超過家人一天陪伴的效果
要知道父母說的話中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態度
更決定了孩子的情緒和人生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