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讀過這個時代「自我提升」、「自我成長」的文章,那你對「自律」一定不陌生。
這些文章,都會苦口婆心地告訴你:你之所以不夠成功,是因為你不自律;成功沒有什麼秘訣,只不過是人家能夠堅持而已;自律才能自由,所有的癥結都是因為你懶

他們會告訴你:你要自律,要堅持每天健身、早起、讀書、打卡、寫作、學英語…堅持下去,你就能走在別人前面。
「習慣養成訓練營」都在提醒著你:不夠自律,就會分分鐘被時代拋棄。
這些說法對不對?不能說不對,確實有道理。
但我特別想問問那些「堅持自律」的朋友:你們,過得還好嗎?

前幾天有讀者問我,說:
我之前堅持每天讀半小時書,堅持了兩個月,後來工作忙,放下了幾天,就把這個習慣忘掉了,再拿起來的時候,又覺得讀不下去,這是為什麼?
不是說好 21 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嗎?
我想,這種情況,在你的身上,是不是也曾經發生過?

這些活動都很好,很有價值,但它們真的有用嗎?
恐怕對許多人來說,並沒有什麼用。
原因非常簡單:如果一件事情,你必須「逼著自己」才能去做,那為什麼要做呢?

人類作為一個自然演化的生物體,在設計上有許多缺陷——就連我們的大腦也不例外。
在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大腦所遵循的,仍然是原始的生物本能:趨利避害。
一件事情,大腦從中感受到樂趣,就會傾向於去做。
從中感受到痛苦,就會傾向於逃避——這是我們的動物本能。
從這個角度上講,自律,其實是一個偽概念,因為,任何時候你堅持不下去、放棄了。
那些鼓吹「自律」的人都可以告訴你:這是因為你不夠自律。

那如何才能做到「自律」,堅持養成好習慣呢?

我們應該去調整它,因勢利導,而不是如此簡單粗暴地對它下指令。
好的習慣永遠都不需要刻意去「堅持」,我們應該讓它來適應我們, 而不是我們去適應它。

自律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過分誇大「自律」的作用,後果可能是很嚴重的:它會帶來對自我的無助、沮喪和不自信。
舉個例子:
前陣子有學員問我,說:老師,我文化程度不高,最近在讀一本書,一直讀不太懂,甚至讀幾頁就想睡覺,是我太笨了嗎?怎麼樣才能堅持下去?
我告訴他:你這不是自律,而是自虐。讀不懂就放下,換別的書呀,為什麼一定要強迫自己呢?

自律的本質,和「一萬小時定律」一樣,都屬於簡單歸因:
它們有用,也絕對不壞, 但遠遠沒有被吹捧和宣稱的那麼有用。除了它們,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這些才是使我們去的成功、走在別人前列的關鍵。

那麼,如果自律是一個偽概念,我們該如何培養習慣、去作出行動呢?
舉個例子:你今晚加班,明天給你發一萬塊獎金,你幹嗎?肯定幹,對吧。
你今晚加班,否則明天項目就丟了,工作就沒了,你幹嗎?多半也會,對吧。

你只是單純被結果驅動而已,這個時候的你,「自律」嗎?
並不是,你只是單純被結果所驅動而已。
第一種「做了就會有收穫」,叫做反饋;第二種「不做就會有損失」,叫做懲罰,它們是構成我們「去做某件事情」動力的兩大部分。
本質上,我們的一切行動,乃至於習慣,都是由「動力」和「阻力」的博弈而決定的

那麼,「自律」的實質是什麼呢?
非常簡單,無非就是「動力」超過了「阻力」,我們循著大腦的指令去行動罷了。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自律」,並不是他們喜歡苦行、喜歡逼迫自己,而是因為,他們從中獲得了樂趣。
這種樂趣,可能是「解決一個問題」的快感,可能是「成功證明自己」的成就感,可能是「朝目標近了一步」的愉悅感。
總而言之, 他們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 並能從中感受到價值。
所以他們都是享受 「突破自己」的感覺。

真正的自律,應該是反過來,從內在出發,尋找內部的驅動力,而不是從外部入手, 這就叫做「內驅力」。
它才是使一個人成長,最重要的力量。

 

那如何提高內驅力, 讓自己真正「堅持」下去?

1、體驗

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你說得很對,但我就是對一切都不感興趣,找不到動力,怎麼辦?
很多時候,往往不是「你對什麼事情都缺乏動力」,而是因為你嘗試和體驗的太少了。

我們最大的症狀,往往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一個開放的心態,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至關重要。
大多數事情,必須親自上手體驗,你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適合,是否感興趣,是否能夠長期「堅持」下去。
哪怕這些嘗試到最後都沒有結果,這些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也能拓展你跟這個世界的觸點,讓你更好地融入社會,或者更進一步,成為你的護城河。
沒有什麼比體驗新鮮事物更重要,往前走一步,你會得到整個人生。

2、設計

一件事情能夠長久做下去,無非兩個方法:
1)降低它的阻力
2)提高它的動力

這是一個簡單而又極其有效的分析方法,你會發現,小到個人成長,大到行業趨勢、國家政策、經濟發展,都適用。
就拿個人來說,要堅持健身,不妨最大限度降低阻力,比如:健身一定要有器材、場地、裝備嗎?
晚上下樓去超市買日用品,能不能順手繞著社區跑兩圈?
很多方法都能幫到你,比如分解任務,降低觸及成本,縮短路徑等等,這些都能有效降低阻力。

大多數時候,我們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初始」的動力,只要動起來,後面就會簡單許多,再比如,早起。
與其強迫自己起床打卡,不如考慮,能否在「動力」上下功夫?

比如:買個咖啡機,每天早起給自己做一杯不一樣的咖啡;做一個手帳,每天早起半小時,給自己做點早餐,爭取每天都不重複;再比如,你喜歡寫作,那麼試試每天早起半小時,把自己腦子裡的念頭、靈感記錄下來,練練筆。
簡而言之,把早起和你喜歡、感興趣的事物聯繫起來,賦予它以動力,讓自己每天都處於這種微小的樂趣和幸福感之中,這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
 

3、優勢

我們常常有一個誤區:很多時候,我們說自己「喜歡」某件事情,其實未必真的是喜歡——更大的可能性,是因為自己在這件事情上面,做得更好。
花的時間更少、性價比更高,也可能質量比別人好,那麼,我們就會從中得到反饋。
藉此激活大腦的「獎賞迴路」,讓我們更加傾向於去做這件事,這其實就是「喜歡」。

很多時候,喜歡源自「適合」和「擅長」。
不妨想一想,你這幾十年的記憶裡,受到肯定和獎賞的時候,被別人誇獎的時候,感受到自身價值的時候——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間,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

再往深處去審問內心:為什麼我在這些情景下表現更好?我的優勢是什麼?是哪一個特點、行為,讓我覺得「自己能夠做好」?
接下來,就是想辦法,將這些觸點,跟你的生活、工作建立聯繫,讓它們在生活中,能夠發揮用武之地。
你會發現,當你將它們跟生活建立聯繫之後,一切都變得輕巧、明亮、簡單了起來。
你不再需要「自律」,因為你的內心會有用之不竭的動力。

彭于晏在《翻滾吧!阿信》展現出對演員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