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獲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的同時,能夠豐富自己的財經知識,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模式,那才可能是我們未來的致富因子。
要認識財富的秘密: 財富是自己來的,不是用勞力取得的。
所以要知道方法,有了方法,自然會有路帶我們到想要到達的地方。

簡單地改變消費支出,也可以讓你輕鬆致富。
在著名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中,作者羅伯特·清崎一針見血地道出一般人最常犯的理財錯誤,
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 在於對資產負債的觀念不同。」

1. 把原本的負債變成資產。
羅伯特·清崎說:「富人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買入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富人不做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事,總是最後才買奢侈品,他們都將收入變為可不斷再產生收入的資產。
以至於資產像滾雪球一般,最後累積成他們畢生用之不竭的龐大財富。
相反,在窮人的資產負債表上,總是負債大於資產,因此須不斷努力工作,才能使資產追得上那負債。

2. 學習將負債性的固定支出 轉換成資產性的投資。
必須學會節省開銷,並讓節省下來的錢幫我們做事,讓這些錢翻倍。
有錢人節省開支,並用省下的金錢投資。沒錢時,不管多困難,富人也不會動用投資和積蓄

3. 想盡辦法擁有持續性收入
擁有金山跟銀礦,其實不值得羨慕。與其選擇萬貫家財,倒不如選擇一個會持續冒出錢的杯子。
很多人害怕上班的收入不穩定,急於尋找雙薪,下班之後還要辛勤工作,以為這樣就可以遠離貧窮。
其實無論兼做幾份工作,單靠增加工時獲得的收入永遠無法讓你擺脫貧窮

想致富,我們必須記住 4 個原則:
1. 凡是不可持續的,就不值得羨慕。
一個關於財富的課程中,台上的演講者問台下的聽眾:「知不知道什麼是有錢的定義?」
聽眾當場愣住,有錢的定義不是錢很多很多嗎?
演講者搖搖頭:「如果你認為擁有金錢就叫有錢人,那表示你不懂什麼是財富的定義。」

真正的有錢人,是擁有健康、有時間花錢的人,而擁有財富的定義如何界定呢?
那就是先了解在全家都不工作的情況下,原來的生活水平可以維持多久。
賺多少錢不重要,能賺多久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窮盡一生之力,淪為工作的機器,卻一輩子無法致富。
那些買樂透、賭博,以為一夜就能致富的人,他們也達到致富的目的了。

不過,是幫助那些彩票投注站或賭場致富。想要致富,其實沒那麼困難。
收入是心理狀況的測量數據,周遭的環境只是大腦價值的投影,簡單地改變大腦的思維,我們就會大幅改善收入狀況。

2. 徹底改變收入結構。
收入結構才是決定這個家庭是富有還是貧窮的關鍵因素。
大部分的家庭透過工作獲得的收入佔絕大部分的比例。約 95% 的收入是上班所獲得的薪水。
在不工作時獲得的收入,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退休金、版稅等一般家庭在這個方面的收入比例就低一些,大約只有 5%,甚至沒有。

因此要改變收入結構,我們就必須增加“不工作時的收入”。
若能將原本只佔約 5% 的不工作時的收入提升到 95% 以上,就可以擁有真正的財富,並且打造一個永不缺錢的計劃!

3. 全家至少有一人要創造持續收入。
每輛車都有第 5 個輪胎,就是備胎,你有為家人準備“持續收入”的備胎嗎?
家庭裡有兩種角色,照顧者和依賴者。負擔家裡的生計,賺錢回家養家口的,屬於“照顧者”;另一種沒有工作能力的角色,就屬於“依賴者”。

風險總是無所不在,如果很不幸,照顧家庭的人出事了,這家人將會陷入貧窮,甚至過不下去!
因為照顧者倒下來而使全家頓失依靠,需要社會救濟,這樣的現像在台灣屢見不鮮。
不需要發生意外,只要某天照顧者被老闆辭退,失去收入來源,全家的經濟重心就會頓時失衡。
大部分的照顧者每天辛勤工作,長期下來,身體極有可能不堪重負,往往最早倒下來的都是照顧者。

聰明的家庭知道未雨綢繆,甚至可以讓照顧者不那麼辛苦。
徹底改變收入結構,追求持續收入是唯一的選擇。
因此要遠離貧窮,全家至少要有一個人創造持續收入。

4. 影響世人脫離貧窮, 共同創造持續收入。
人在順境中,一定要想想危機在哪裡!什麼時候創造出持續收入,你就能在什麼時候脫離貧窮。
趁自己還有體力與業餘時間,趕快為自己或家人至少累積一份持續收入吧!
投資收益、版權收益或系統產生的利潤,都屬於持續收入的一種。
台灣約 150 萬名千萬富翁,都是在工作之外,利用業餘時間,透過發展自己的持續收入系統,得以徹底擺脫貧窮,實現永不缺錢的夢想。

聰明的人,知道利用閒暇時間,幫自己找到一份持續收入。
為了避免 M 型社會的崩塌現象,我們有義務告訴周遭的朋友,要想盡辦法擁有持續收入。
這是一份使命感,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