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一些家長抱怨
“這孩子也不知怎麼了
以前挺聽話的
讓他怎麼樣就怎麼樣
現在上了中學,什麼都要跟你唱反調
而且才說幾句他就嫌煩。”

這樣的埋怨並非偶然,而是非常普遍
對孩子表現出的厭煩情緒

大部分家長不是找原因想辦法如何緩解
而是採取反復說教
甚至粗暴干涉的措施,結果治標不治本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可能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一些緣故
開始變得頑固起來

聽不進父母的話
變成大家口中的熊孩子
父母罵了也不聽
打也下不去手
出現這樣的問題
家長朋友們只能夠苦苦的哀求上天了

最近,和幾位家長朋友一同探討了
關於孩子叛逆期該如何應對的問題

孩子的叛逆期,有好幾個
其中最讓父母感到不適應的有兩個階段:

一是兩三歲的時候
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有明確的自我意識
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都會用語言表達出來

最常聽到的就是孩子說:不要!

二是十二三歲的時候
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突飛猛進
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自我認知
講究獨立,會對父母的干涉不耐煩

十二三歲,是青春期的開始
孩子的面前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他們既興奮又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半大人。已經不滿意父母仍然把他們當作孩子
但也無法與父母之間進行成人間的對話

一、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上述變化呢?

可能不少人有這個體會,養孩子容易,教孩子難
養嘛,餓不著凍不著
即使一開始不會,時間長了
吃喝拉撒睡,也能照顧的妥妥當當的

但教就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你要具備能力去教
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也不是學會了就萬事大吉了
說白了,“教”,其實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要與時俱進

二、父母面對孩子的叛逆期

覺得苦惱,覺得無所適從,最終判定為孩子太難管
這個結論相當主觀和武斷

父母們自認為比孩子懂得多
至少幾十年的人生路積累的經驗也夠孩子消化吸收的

但是他們往往忘記了,父母這個職業
他們也是入行的新手

所謂的工作經驗也不過是從孩子繈褓開始
一點點積累。孩子的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
父母們每天遇到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全新的

自己是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
能借鑒的是他人已有的經驗

但因為孩子的個體差異
這種拿來主義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父母們需要自己去觀察去瞭解去感悟
從自家孩子的心理和行為
找到合適的方法
去進行溝通、引導

換句話說,父母應對孩子叛逆期的最好方法
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三、父母們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

發現孩子不聽話,出現所謂的叛逆
第一反應是要嚴加管束,唯恐管束不到位
孩子變壞,無形中儼然是道德衛士

其實不然,父母口中的所謂叛逆
是孩子在快速成長
而父母們跟不上成長的速度,產生了滯後
這種不同步導致孩子的行為演變成了叛逆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們應認真反思自己
面對孩子的成長,是不是還沒學會怎麼應對
而不應想當然的去責備孩子

孩子本身沒有錯
所有的問題都是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

父母們也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
為啥別的孩子和你不一樣

那是因為同一個問題有多種表現形式
同樣都是青春期,每個孩子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父母與孩子空間距離很近,
心理距離卻很遠 空間距離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

似乎每天都會有時間有機會在一起
比如一日三餐、接送上學路上
檢查作業、共同旅行等等

但是父母說話永遠離不開幾個主題:
「作業寫完了嗎?考試怎麼樣?」……
簡單、無效、重覆的對話
會讓孩子心理距離家長越來越遠

父母可能會站在愛的立場
為孩子代勞一些 他們本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適當的家務,因為不放心能否做好

父母還會站在安全的角度
讓孩子失去沒有束縛的玩耍
比如下雨天出去玩可能會感冒

父母還可能會為了長遠未來考慮
讓孩子失去沒有功利心的興趣
比如學鋼琴好啊
可以考級,可以鍛煉手腦
卻忽視了孩子是否真的喜歡

父母還擅長於嘮叨,尤其是媽媽
對孩子身上發生的事無大小
說的太多,說的無效,或者言出不行
偏偏很多時候,父母嘮叨又不自知
鑒定是否的嘮叨的標準很簡單
如果孩子在你說的興起時
忽然捂上耳朵或者大聲抗拒
「您別說了!」「您太嘮叨了!」
「煩死了!」那麼趕緊停止自己的語言

在認為孩子不禮貌之前
先想一想是否的確說的太多

心遠了, 怎麼會有有效的溝通?
無效的溝通就會出現父母心力憔悴
孩子心生逆反。
最終導致了孩子的委屈
爸爸媽媽真的不理解我

孩子在快速成長,
父母卻固步自封 現在的社會
真的是日新月異
不管是網路資訊的發達
還是科技技術的更新

所以學習,終身不斷的學習
是每個人能夠立足的真正動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事業的成功
生活的壓力等等原因,
會讓為人父母者終日碌碌,身心疲憊,
甚至無暇顧及身邊的事情,何況世界?
而孩子卻正如海綿一樣
徜徉在新事物頻生的海洋裡,自由的遨遊
他們對所有的事物充滿好奇
充滿瞭解的興趣

所以為人父母者
不可以不學習, 更不可以固步自封
不懂裝懂 不要對孩子展現出的新奇事件
直接指手畫腳、一棒打死

相信每一個父母對孩子都是由衷的愛
是可以為其付出自我
一切又不求回報的愛
但也正是這種愛
有可能恰恰成為親子間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