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恥于談錢,
覺得錢太俗,談多了傷感情,
總是一副視金錢如糞土的清高模樣。

也有的人,嗜錢如命,
理直氣壯地愛錢,
常常頂著拜金主義的帽子,對錢俯首稱臣。

每個人對錢都有自己的態度,
可真正瞭解自己態度的人卻很少。

錢就是籌碼,在你真正有錢了之後,
你還想得到什麼,那才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很多人甚至產生了“金錢至上”的觀念,
在他們看來,錢是自己奮鬥終身的目標,
事實真的如此嗎?

佛洛德曾說過,
人一輩子會有三個層次的需求,
其中最基本的是物質需求,
屬於“自我”層面,

而過度追求物質,
是自我價值低的體現,如何理解呢?

價值觀

首先,
我們要正確認識金錢,
樹立合理的價值觀。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錢是一根偉大的魔棍,
隨隨便便就能改變一個人的模樣。

在大多數情況下,
錢財被用於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而這種心態會讓人忽略生活中其它美好的方面,
忽略情感需求與主觀幸福感。

樹立合理價值觀的前提是,
我們要意識到,
錢,只是一種價值交換的仲介,
它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多資源,創造價值。

而錢本身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你要用錢來做什麼,
決定了錢最終的意義。

例如,你可以用錢投資自己,提升自己;
你也可以用錢參與各種活動,讓自己體驗到快樂;

你也可以用錢幫助他人,
讓他人體驗到快樂。

即使沒有足夠的錢,
你也可以選擇追求自己的夢想,
這個過程同樣是充實而快樂的。

動機:追求金錢

其次,合理的金錢觀還能減少心理壓力。
有的人,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收入,
將自己置身於過度忙碌的工作狀態中,

而這種對於金錢的過度渴求,
會產生巨大的壓力,
讓人處於緊繃的狀態中,難以得到放鬆。

追求金錢本身並沒有錯,
適當的追求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動力,
還可以實現更高的人生理想,
過度的追求則是負擔,
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點呢?

心理學家多德森(J.D Dodson)提出了
“壓力與效率的倒u型曲線”,
該曲線將壓力與效率之間的關係描述為非線性關係。

多德森認為,
任何人類行為都有一個最佳的動機水準,
適度的壓力能夠給我們帶來奮鬥的動力,

使我們不斷前行,追求自己的目標,
而壓力一旦超過某個臨界點時,
便會成為負擔,

導致我們的效率不斷下降,
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可以認為,追求金錢是行為動機,
並且這個過程會產生壓力,
在合適的範圍內、合理的動機下,

追求金錢,可以實現更高的人生理想,
過上更充實、有意義的生活。

相比之下,過度追求金錢,
會讓我們迷失最初的本心,

變得唯利是圖、計較得失,
還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最終得不償失。

金錢是一把雙刃劍,
樹立起合理的金錢觀對個人而言舉足輕重。

一方面,我們要學會利用金錢獲得價值,
自我投資,去追求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
而不是盲目的攢錢,過分看重金錢本身。

另一方面,
我們要對金錢有著合理的追求動機,
讓自己充滿能量,
而不是被各種欲望所牽制,
處於不必要的高壓狀態當中。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
你對待金錢的態度,
決定了你的人生方式,

你對於金錢的追求,
決定了你理想的高度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方式。

當對金錢的態度只有欲望,
那我們往往只會變成它的奴隸;

當對金錢沒有尊重和敬畏,
金錢反而會無視逃離我們。

而無論哪種態度,
都會讓受到輕慢的金錢
在不知不覺中遠離我們,甚至消失於無形。

記得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這樣一段話:
人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甚至連金錢也是一樣,
因為它會給人們以教益。

錢就好像琴一樣,誰不會演奏,
它就只會讓他聽到刺耳的噪音。

錢又像愛情一樣,
誰吝嗇不肯把它給人,它會讓他離去;
慷慨把它給予別人,它會使他新生。

在我看來,對待金錢最好的態度,
就是把它當作朋友,與它建立起親密的關係。

當你成為金錢的朋友,
你就會尊重它,發現它的價值,
並且借助它專注於更重要的事情,
從而豐富了人生的體驗,也拓展了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