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男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為何別人有億萬財富,你卻沒有?「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有錢人培育下一代的「十項準則」!

成功成年子女的父母,關於他們如何培育出這樣的下一代,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資訊。
以下是他們的部分準則:

1.永遠不要告訴子女他們的父母有錢
為什麼許多不擅理財父母的成年子女,更可能很會賺錢卻不會存錢?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小時候一直被告知父母有錢。
成年後,通常有一對在想像中過有錢人生活的父母。
這種地位高/消費高的生活,今天在美國隨處可見。

相反地,那些有著富人父母的並懂得理財的孩子們:
我從來不知道我爸有錢,直到我成了他的遺產執行人,他從來不關心那些的。

2.不管你多有錢教你的孩子懂得紀律和節儉
北方醫生一位有錢人,他的成年子女過著節儉、有紀律的生活。
他們以身作則,小孩受到可靠榜樣的耳濡目染,他們生活的特性就是紀律和簡樸。
孩子們很聰明,他們不會去遵守父母親自己都不遵守的規定。
父母告誡孩子該做的,跟身為父母所做的,彼此應該有一致性
孩子們眼睛很利,會抓到我們不一致的地方。

北方醫生曾經收到女兒在十二歲時送給他的生日禮物那是一張印著「國王的規則」的海報。
女兒在海報上寫下父親對孩子諄諄教誨的鐵則。
北方醫生至今仍然將這張海報收在辦公室裡,在他位子後方顯眼處展示。
他們遵守規則。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父母正是如此,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3.確定子女已經成長到建立一種成熟、有紀律、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職業後才了解你是個有錢人。
他從來不會贈與子女現金,就算他們今天已經是成年人了仍然如此。
現金讓他們有太多選擇其是對年紀還輕的孩子來說。
「我從來不會為了這種原因給他們錢。
我總是跟孩子們說,如果你有大筆購物需求,你自己得先存錢去買。」

4.把有關每個孩子將繼承什麼或受贈什麼的討論降低到最少
永遠不要輕忽口頭承諾:「比利,以後房子給你;鮑勃,避暑小屋是你的;芭芭拉,銀器給妳。」
尤其在大庭廣眾之下,尤其當你酒精下肚,你會很容易忘記或搞不清楚誰分到什麼東西。
但是孩子們可不會忘記,錯誤的承諾經常導致彼此不和,與衝突發生

5.永遠不要把給錢或其他大筆禮物給成年子女當作談判策略的一部分
你可以因為愛,甚至是義務或慈悲而給與。
如果父母迫於高壓力的談判技巧而屈服,成年子女會喪失他們對父母的愛和尊敬。
強尼和他的兄弟收到的,應該是象徵愛和善意的禮物。
但是相反的,他們學到的是,爸爸媽媽必須被說服、壓迫,和威嚇才會給與。
男孩們或許會開始視彼此為競爭對手。

6.不要插手成年子女的家務事
父母們要注意,你所認定的理想生活方式,跟你成年子女或你的女婿、媳婦之認知可能完全相反父母的干預會讓成年子女感到怨恨不滿。
讓他們過自己的日子,就算想給意見也要徵求他們同意。
打算給他們很貴重的禮物,先需要得到他們同意。


7.別試圖跟你的孩子一爭長短
永遠不要吹噓你累積了多少錢,這會給他們一個混淆的訊息。
孩子們通常不可能在基礎上跟父母相比,他們也不想這麼做。
不必拿你的成就來自吹自擂,你的子女夠聰慧去欣賞你的成就。

永遠不要用「我在你這年紀的時候,已經……」來開始一段對話。
很多成功有野心的富人子女,並不認為累積財富是他們至高無上的目標。
相反的,他們希望受良好教育、被同儕尊重、享有崇高社會地位。
對許多這類型子女來說,各種職業之間收入和財富的差異,在他們看來並不像父母輩所想的那麼重要。

實際上大部分的富人子女不曾真的成為公司老闆。
對他們來說,金錢只列在他們人生目標和成就清單的第二或第三位

8.永遠要記得你的孩子是獨立個體每個孩子的動機和成就都不同
不管你再怎麼提供「經濟資助照護」,不公平一定會存在。
經濟資助能縮小他們之間的差異嗎?不太可能。
提供補貼給表現比較差的孩子,通常會讓他們的財富差異更加擴大,而不是拉近。
這麼做的結果,可能會造成兄弟鬩牆因為表現優異的兄弟姐妹會對這種贈與感到不滿。


9.強調孩子的成就不管多微不足道,它不是用來表彰你或他們的成功
教導孩子去成就某事,而不光是消費。
為了消費而賺錢,不該是一個人的終極目標,肯的父親總是這麼對他耳提面命。
肯主修財務和行銷他以傑出成績拿到商業管理碩士學位。
他的父親是位醫生,一向是個超優理財族。

他經常告訴肯:
人們擁有什麼沒什麼了不起,我對他們成就了什麼比較佩服。
我很自傲身為醫生。不停地努力在你的領域做到最好
不要追求金錢,如果你在你那行是最棒的,金錢自然會找到你

10.告訴孩子有很多東西比金錢珍貴
健康、長壽、開心、充滿愛的家庭、自力更生、要好的朋友。
只要擁有以下五樣,就是個富有的人。
名譽、尊重、正直、誠實,和成就某些事的過往!

人生要看長遠點,厄運來了躲不掉,你不可能保護孩子遠離人生的起伏。
有些人之所以有成就是靠著去體驗,並克服障礙,就算在他們的童年時期就開始經歷這些。
這些人面對掙扎逆境的權利,從來不曾被剝奪。
有些人試圖保護他們的子女,不受社會上任何一種可能的細菌感染,卻沒辦法讓他們免疫於恐懼、擔心,和依賴的感覺,一點也沒有。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