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男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不要「速讀」 要「慢讀」:半途受挫是最棒的 請珍惜你的「不知」

慢慢讀,好好懂,懂得愈深,讀書速度自然就愈快。
不懂的事本來就該慢讀
當我提到自己每天讀三本書,一定會有人問我:“你花多少時間讀完一本書?”這要看書本的厚度,但通常我只花二十分鐘。此時提問的人都會驚呼:“好快!你是用什麼速讀招數才會這麼快?”

其實我沒學過什麼速讀,而且不覺得速讀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因為能不能速讀,與讀書品質的好壞,是沒什麼關聯性的。

White Open Book Page

相反地,我認為書應該要讀得慢,讀得仔細。
我讀書這麼快其實有個契機,在希臘留學的時候曾經有份作業,就是要讀完兩百五十頁的英文書,寫出一份篇幅高達十頁A4紙的報告。這個內容已經不簡單了,更可怕的是老師傍晚出作業,隔天上午就要交。

當時我想,完蛋了,這絕對不可能。但時間緊迫不做不行,只能焦急地翻開英文書。此時直覺突然告訴我,這兩百五十頁之中哪些該讀,哪些可以跳過。連我自己都被自己有此能力嚇了一跳。

仔細想想,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報告有訂出主題,只要找出與主題相關的部分仔細閱讀即可。
也就是說,只要有明確的“目標”,你讀書的品質與時間都會改變。目標之外的資訊都不需要花時間讀,速度當然會更快。

Eyeglasses on Open Book

假設你要讀杜拉克的《管理學》,“目標”是了解身為領導人該怎麼管理下屬,那麼只要讀相關部分就好。看看書本的簡介與目錄,搞清楚你要學什麼,仔細鑽研這些部分就好。“快”只是一個結果,本身毫無價值。

但我想還是有人希望能讀書讀得更快,請聽我一句勸。
所有的書你都讀不快嗎?
應該有些書讀得快,有些讀得慢。
想必你有擅長與不擅長的內容。


讀到不擅長或不熟悉的內容,讀得慢是理所當然,因為你不懂,慢慢讀才會懂,才會理解,才會吸收。這段過程是何等愉悅?

由“不知”邁向“知之”是一件大工程,千萬不要把它想得像微波爐熱菜一樣簡單。
慢慢讀,好好懂,懂得愈深,讀書速度自然就愈快。
以“今年要讀幾本書”為目標實在太遜了

前面提到“讀得快”沒價值,同樣地,“讀多少本”也沒價值。我並不認為自己讀了兩萬本書有多了不起,讀書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於“有沒有發揮功用”。透過書本獲得新知,在商場上發揮出來,對社會做出貢獻,才能讓我感到快樂。

有些人會在一年之初立志“今年要讀一百本書”,真是無聊透頂。讀書的重點在於“目的”而不是“數量”,所以應該立志的是你的“目的”。

Short-coated White and Brown Dog

有時候讀了十本書,不如把一本經典讀十次,因為真正的好書,可以讓你依據十個不同的目的,反覆讀個十遍。

如何提升幹勁?
如何建立正確的人事制度?
如何打造暢銷產品?
如何正確管帳?
只要內心湧上疑問,就重讀一次。


讀一堆不同主題的書是很有趣,但若想在有限時間內吸收學問,這麼做的效率就不高。要在短時間內鑽研特定主題,就不需在意讀多少本,而是應該掌握重點深入學習,這樣才能更快達到目標。

如果能讀完單一主題的三十本書,應該算得上是專家了。
另外,鎖定主題深入研究,過程中也會接觸到相關的其他主題,並很自然地引發研究其他主題的動力。因此請不要隨機亂讀,先鎖定一個主題,然後依循相關主題接連閱讀,這種開枝散葉的讀法,更能有機地逐步吸收,增加自己的學養。

Silhouette of Man

你的閱讀是“喘息”或“努力”?
讀書對一流商務人士並非閑暇之餘的樂事,而是做生意的“起點”。為了目標而讀,獲得新的知識與見解後,展開新的行動。

有些“旅遊愛好者”每年都會出遠門放鬆個幾次,但這樣不能變成旅遊專家,真正的專家必須掌握怎麼買票、當地有那些美食、不同的旅館分別有哪些服務、通往景點的祕徑、捷徑等一切資訊。必須成天只想著旅遊,想著怎麼提供大眾更多有益的資訊,這種“一流的變態”,才能成為專家。

讀書也是一樣,專家整天想著管理、領導、行銷、金融,不斷挑戰自我,所以讀書是專家用來解決問題的最佳工具。今天拿紅筆在醍醐灌頂的一段字句上畫線,明天就付諸行動。

所以讀書是“努力”,絕對不是“喘息”。
如果讀書有分“積極”與“消極”,我當然推薦“積極”讀書。


但若真的是精疲力竭,選本輕鬆簡單的書來喘口氣,為自己充個電也不錯。
不斷往前沖、往前沖,偶而停下腳步休息,或許是不錯的閱讀步調,畢竟受傷了還是需要時間調養的。

Two Hardbound Books on Sofa

半途受挫是最棒的,請珍惜你的“不知”
“讀書讀到一半就受挫。”我想你應該有這種經驗,而且多半把它當成一件負面的事。但讀書受挫其實是美事一樁,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至少你在受挫之前,都是認真面對、主動地挑戰這本書。
當你在書中讀到新知識、未曾實踐過的技術,會覺得很難理解,造成心理負擔,因此才會半途放棄。

這種“主動”的思考方式,就是閱讀的一大優點。
引人入勝的影集或電影,不需要觀眾花心力去懂,劇情依然行雲流水地推進。如今大多數的電影都老少咸宜,適合闔家觀賞,所以很好懂,觀眾完全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

但書本,尤其是商業書,必須經過思考消化才能讀下去,是主動的行為。
閱讀,思考,決定要不要接受,然後繼續閱讀與思考。長久下來,你的思考能力會更加成熟。而不需要動腦筋就能懂的書,讀起來或許暢快,卻無法鍛煉你的大腦。

“半途受挫”代表這本書對現在的你來說負擔太重。比方說經典作品,或者與自己興趣不同的領域,讀起來經常令人受挫,但你應該抬頭挺胸,相信自己讀這些書是很棒的挑戰。

Shallow Focus Photography of Couple Ants Holding Book Figurine

挫折還有另外一個好處。
當你讀書讀到受挫,代表你已清楚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例如“我讀一本知名作家的名著,讀到第幾章第幾頁,其中有個地方就是不懂。”在這不懂的地方畫條線吧,這條線將改變你的人生。

日後碰到專家先進,就謙虛地向他們請教這個“不懂的部分”,一流的人可以透過你讀什麼書,在哪裡掙扎,看出你是不是認真,有沒有心要學習。

只要確定你有心,他們就會傾囊相授,宛如教導過去那個“不懂的自己”,甚至衍生一種革命情懷。
今天不懂不代表永遠都不懂,當你不懂,就記住這個不懂,每天努力向學,答案就會離你愈來愈近。

總有一天,你會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或是有貴人指點迷津,這些都是挫折給你的好處。所以,要敬重你的“不懂”。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