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會生活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莊子·逍遙遊》中說: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
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
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
也只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
在生活在充斥著浮躁與負面能量的社會,
大多數的人選擇聚餐、喝酒、唱KTV等方式去放鬆或逃避,
以為進行了這些娛樂,就能讓自己獲得快樂。
而他們不知道的是,
這僅是暫時性的療效,享受短暫的快樂後,
迎接他們而來的是內心的空虛。
根據研究顯示,
以往我們認為會帶來快樂的事,
在投入心力後,
發現並不能帶來如期的效果。
因此,勞麗桑托斯教授根據研究結果,
教大家每天的生活從「減法」開始,
先減去“不會讓我們感到開心”的因素,
像是沒有喘息的時間以及對於金錢的過度追求。
建議的改善方法:
每天給自己十分鐘的時間沈思、
退出多餘的社群媒體、降低慾望等等。
當學生們半信半疑的試著改變時,
發現原來「減法生活」,真的能讓他們有效的「持續快樂」。
“我們丟棄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
剩下的10%會讓我們收穫更多”
幾千年前,哲人先賢已經教了我們生活的智慧:
過多的物質,與我們無益。
道理明明很簡單,
可是,人吶,始終是慾望的生物。
買買買不用學都會,
學會捨棄談何容易?
就像老子提出的“物極必反”的規律命題,
當現代社會的物慾膨脹到一定程度,
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是累贅和混亂時,
“斷捨離”才流行了起來。
但一些真正成功的人士,
也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早就有意識地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了。
1845年,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
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2年2個月。他說:
“我願意深深地紮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
過得紮實,簡單。
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
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
簡單,簡單,再簡單。”
事實證明,越是成功的人,
越追求簡單的生活,
越不會被物慾所控制。
李嘉誠戴的表,一戴就十幾年。
一塊西鐵城表,市價1000港元。
他的眼鏡,也戴了十幾年,
曾因度數增加換過鏡片,但沒換過鏡框。
扎克伯格,Facebook的創始人,
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卻是“極簡主義”的忠實擁護者。
拉開他的衣櫥,
一排淺灰色T恤和一排深灰色連帽衫。
他上班,開的車是1.6萬美金的本田,
身上永遠穿著灰色上衣搭牛仔褲,
以至於員工都以為他每天都不換衣服。
這些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得到了我們羨慕的一切,
恰恰一生都在做減法,他們的人生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對物慾控制自如,而不是被物慾所捆綁。
“捨不得”,只會讓你更加“不得”。
有捨有得,越懂得放下的人,得到的越多。
處理掉不重要的東西,才能還自己一片清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