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當個「好禮人」,
讓身邊多點貼心的感激,
少點「你那什麼態度啊!」的抱怨,
受用無窮的絕不是別人,
最終還是你自己!
1 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
例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不同場合都談過「收訊力」──傾聽的力量:
「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原因為何,
我想我『收訊』的能力已培養了很多年,」
他歸納成功之道時指出。
10年前,張忠謀在交通大學對高階經理人授課時,
特別提到他與人對話時進行的「收訊力測驗」:
「第一個看我講話時,他會不會打斷我?」
張忠謀說:
「打斷話的人既不禮貌也對自己不利,
因為他打斷我,以為知道我接著要講什麼,
可是90%他都猜錯。」
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是另一個善於從小處識人品的例子。
統一企業內部文化非常講究守時,
過去擔任董事長的台南幫大老吳修齊在世時,
即使90高齡,出席任何場合仍必定準時到場。
就算因為突發狀況晚到,
也一定會事前通知對方,細心致歉。
以他為表率,包括高清愿、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
在企業界都以準時知名。
「守時就是人與人相處的一種信用,
代表的是言而有信、說話算話,」
高清愿曾這麼說,
「慣常遲到的人,行事風格也可能較為懶散、馬虎,
個人的信用,一定常被人打折。」
正因為可以「由小窺大」,
一個人禮貌好,經常比刻意演出的成績更容易讓人記住。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會誤沾「沒禮貌」的標籤,
未必真是人格本質不好,有時是不小心,
有時是輕忽,認為「沒有也無所謂」,
有時則根本是因為「不知道」。
2 永遠不會有「下一次」
暢銷書作家吳若權最近到南部一家企業授課,
每次到高鐵站接他的都是同一個小夥子,
臉色愛理不理、態度冷淡。
這反而激起吳若權的好奇,
因此總會刻意和他攀談幾句,看看他有什麼反應。
前兩次,吳若權都覺得「碰到釘子」,
直到第3次,這個年輕人才突然冒出一句:
「吳老師,我覺得你人很好。」
對年輕的世代,
吳若權發現他們普遍不習慣主動與人互動、
不擅長「察言觀色」,
反正「有事你來問我就好」。
另一個心理因素則是認為「第1次不熟、不需要」。
「但職場上很多事是沒有第2次、第3次的,」
吳若權語重心長地說。
3 頭銜愈高,愈有禮
確實,愈成功的企業家,
在禮貌上嚴以律己的程度,
反而愈讓人吃驚。
像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
他寫紙條交辦部屬工作,
從來都用「請您」開頭,
平時極少疾言厲色。
即使訓斥,語氣都非常和緩。
從擔任嚴長壽特助開始,
已共事12年的亞都麗緻大飯店營運副總經理范希平由衷說:
「非常佩服他的修養。」
范希平剛當上嚴長壽特助時,
與另外兩位助理在辦公室裡接電話,
總習慣先說「請問您哪裡找?」
先確認來人身分後,再轉接給嚴長壽。
有一天嚴長壽聽到,突然慎重交代:
「不要問對方『哪裡找』,
不管是誰,都先說我不在。」
「知道你是誰,再告訴你總裁不在,你會怎麼想?」
范希平頓時學到一課:
就算說話再客氣,
多了這個「打量身分地位」的動作,
都等於在傷害對方。
我們經常問:「有禮」跟「虛偽」有什麼不同?
答案並不複雜,
禮貌的「動機」與「一致性」,
就是檢驗的準則。
4 低標要比別人高
禮貌的極致回歸到的是做人態度與價值觀,
「高標」自然沒有盡頭,
不過,一般人至少可以自我要求:
「『低標』要比別人高,」吳恩文認為。
「很多生意是來自於信任,
很多信任是來自於尊重,」
吳恩文說。
5 沒有「不拘小節」這回事
耐人尋味的是,
七年級生自己也同意這項觀察。
在他們自我評估「有待改進」的特質上,
「沒禮貌」同樣排名第2。
禮貌的影響力有多大?
在關鍵時刻,它造成的結局差異,
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
去年勞委會職訓局調查492家企業,
其中33%表示,即使條件再好,
都不會把「自以為是狂妄自傲」的求職者列入任用考慮;
27%與20%的企業更明白表示,
不會錄用「表達遲鈍不知所云」及「不懂禮貌」的人。
美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Vault剛完成今年度的面試禮儀調查,
數字也顯示:70%的企業主管只要對方遲到超過15分鐘,
就會自動將他貼上「不合格」標籤。
同樣高的比例還包括面試中撥打手機、突然離席超過10分鐘等等。
反過來說, 禮貌與成就間的正向關係,則愈發明確。
去年底, 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 引述佐格比國際公司(Zogby International)對7,590位美國人的統計說,
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高收入者與人爭執或犯錯後,
道歉的比率是年薪2萬5千美元者的兩倍。
6 有禮,貴人自動上門來
大家都知道對大人物要有禮貌,
但是面對跟業務不相關、看來不起眼的小人物呢?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都知道:
「山水有相逢」。
今天再微不足道的某人,
都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變成你的「貴人」,
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
在東方,最傳神的詮釋莫過於兩千多年前,
張良為「圯下老人」黃石公撿鞋的故事。
若不是張良三番兩次、
耐著性子忍受黃石公的無理喝斥為他服務,
又怎會贏得青睞,
得到《姜太公兵法》,
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