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男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低頭是一種智慧,懂得低頭的人才可以成功

示意圖(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真正的智者就像稻穗一樣。當稻穗少的時候,他們驕傲地抬起頭;
但當稻穗飽滿時,他們開始謙虛地低下頭。」

生活中,越是博學多才的人越懂得謙虛,懂得「低頭」。

任何日本成年人都會以「成熟稻穗是低頭稻穗」
作為他們的行為文化的指導方針。
低頭行為是日本文化最普遍的文明交流方式。

最近,有一張照片是這幾天的熱門話題,
照片中拍了一個站在風雨中的汽油公司總經理正向買油的客戶表示感謝。

對越南人來說,一個汽油公司老闆在風雨中鞠躬的形象可能……令人震驚。
因為很多人以為「低頭」是一種道歉行為,表示一方不如另一方。
但對日本人來說,低頭是一種日常非常熟悉和重要的姿態。

不僅是道歉,低頭還是一種問候,
特別是對對方表示感謝及尊重之意。
所以「低頭」是一種美麗的傳統行為。


還有一個故事是,某一天有人問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
「你是世界上最博學多才的人,請問你是否知道天地之間的距離為多少?」
蘇格拉底回答說:「三英尺。」(一英尺= 0.33公尺)

這個人懷疑地說:「先生,除了孩子以外,我們每個人都至少五、六英尺高。
如果天地之間的距離只有3英尺,那我們豈不是穿透天空嗎?」
蘇格拉底接著說:「是的,凡是超過三英尺的人,如果你想站在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這個古老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
「低頭」是一個交流行為,是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學問。

蘇格拉底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懂得「低頭」也是要讓自己更進一步。(圖:翻攝自網路)

低頭以更了解自己

低頭不是一種具體的行為,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行為。
低頭不是卑污侮辱,低頭就是有道德的人的謙虛。
低頭以更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地位。
謙虛地低頭就是讓自己升上一級。

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一山還有一山高」,聰明人會有更聰明的朋友。
低頭就是向別人學習、向上、承認自己的不足。
低頭以了解更多的人,是幫助一個人成長的因素。
低頭也是為了更了解自己,以提升自己。


有很多人總是喜歡高於別人、超過別人、比別人更厲害。
看見朋友、同事的地位都像「電梯」一樣往上升,
而自己總是站在原地,所以怨天尤人,怪社會不公。

但只要低下頭去發現自己擁有的也挺多,
就會知道過去總是「抬頭」而沒有意識到並珍惜它而已!

生活提醒我們:很多人一輩子不斷地奮鬥,
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最終得到的只是短暫、煙霧和身外之物的東西。
那些最優秀、最快進步的人通常都是那些懂得「低頭」的人。

那些最優秀、最快進步的人通常都是那些懂得「低頭」的人 (圖:翻攝自網路)

謙虛以成功

謙虛讓人們認為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
需要學習更多,他們把成功視為安慰。
科學家越有名、越謙虛。

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比喻自己是一個在沙灘上玩耍的孩子,
幸運地找到了一顆美麗的卵石和眼前是一片廣闊的真理。
他還說:「我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我坐在巨人的肩膀上。」


謙虛、樸實的態度一直被視為文化和道德的表現。
謙虛的人會得到別人的愛和尊重,越有道德的人越樸實、謙虛、不吹噓形式。
這種樸實、謙虛不僅不會讓他們失去價值,還讓他們更受他人尊重。

亞伯拉罕林肯經過整整二十八年的失敗。
1833年,他精神衰弱並失去了發言人的職位。
1848年,他於國會連任中敗選,並於1849年被解僱土地官的職位。
1854年,他失敗於上下議院的選舉。
兩年後,他又失去參選副總統的選舉權,
並在1858年的參議院選舉中再次失敗。

然而,儘管失敗,他的心仍然堅定。
1860年,他終於當選總統,並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亞伯拉罕林肯一直保持謙虛樸實的態度,這個態度也一直被認為是他職業生涯成功的關鍵因素
(圖:翻攝自網路)

此外,我們還知道一個生命中受到很多挫折和痛苦的林肯。
他的第一個女朋友在他們結婚之前就去世了。
他與瑪麗托德的婚姻可能足以毀滅比林肯更少勇氣和精力的人。
可是,歷史學家都認為,如果林肯在結婚中得到幸福,他可能永遠不會成為總統。

亞伯拉罕林肯不斷地努力從他一生的失敗和痛苦中站起來。
他犧牲自己以給人類帶來和平、福利和尊嚴。
在感恩節當天,他發表: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都不是受世界上任何人的指引或由人類創造。
一切都是全能的上帝給予我們的特殊禮物。」

他最終也能夠為了一個偉大的事業獻出自己的生命,
他的生命是充滿對上帝的愛和感恩。

謙虛、低頭不是支持人們放棄,而是提醒人們要更加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年輕人總是想證明自己,也充滿對自由意志的渴望。
這是非常珍貴的意志,但年輕人也容易自負、自滿、好勝、不謙虛。

因為過於在意自尊,而不能接受別人的成功,也拒絕向別人學習。
唯有謙虛、低頭,才能讓我們真正地得到成長跟突破!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