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男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夫妻親,還是兄弟姊妹親?專業心理學家給出了「一致的答案」!

大今天我們來探討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
到底是夫妻親,還是兄弟姐妹親?

心理學家Snoek提出了互賴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
指的是兩個人之間相互依賴的親密關係,
並且這種關係會隨著個體的年齡、心智動態變化。

顯然,
無論是夫妻還是兄弟姐妹均符合該模型。

兄弟姐妹,
是陪伴我們從小走到大的人,
很長一段時間內,
除了父母之外,
他們便是我們最親近的人。

而婚姻則是屬於自己的小家庭的開始,
伴侶是陪我們度過餘生的人,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是至親,
那麼,夫妻與兄弟姐妹關係間,孰輕孰重呢?

單純曝光效應

首先,
血緣與成長環境的相近性的確為關係增加了親密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單純曝光效應,
指的是頻繁接觸會增加彼此之間的好感度。

對於兄弟姐妹而言,
他們從小在一起長大,經常見面,
相互之間的熟悉度很高,
而這種熟悉的感覺,
會使得他們越來越喜歡對方,
並不知不覺中將對方納入到自己的世界中,
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並且,對於兄弟姐妹而言,
在人生的最初階段,
他們有著相似的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

特別是對於那些年紀相仿的兄弟姐妹,
更是無話不談,彼此分享著自己的經歷與感受,
親子關係中的距離感進一步削弱。

生物適應性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親人之間關係要好也是有著適應性作用的。


在早期的人類社會,個體是難以立足的,
只有以家庭為單位,互相扶持,才能更好的生存下來。

因為,通過血緣關係的聯繫,
將不同的個體組建成一個個家庭,
個體在其中會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會將家庭的利益視作自己責任的一部分,
互相幫助,共同克服困難。

因此,很多時候,
由於兄弟姐妹之間存在著血緣關係的紐帶,
關係自然比一般朋友要好很多。

關係轉變

不過,隨著個體的成長,
濃濃的親情會逐漸被愛情所取代。

這裡並不是說親情不存在了,
而是由於個體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
當建立起新的親密關係時,
則會傾注更多的心理資源在愛情關係中,
而淡化了親情的存在。


而這種從兄弟姐妹親情到夫妻愛情過度的趨勢,
也是具有生物適應性功能的。

當我們成年之後,
我們不得不擺脫原生家庭,
逐漸在新的家庭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更多的是擔起新家庭中的責任,
我們會有自己的孩子,妻子(丈夫),
有自己的小家庭,和一系列需要處理的家庭問題。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
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被夫妻之間的愛情取代是必然的,
是人社會性的體現。

那些曾經很親密的兄弟姐妹,
他們也會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小家庭,
你們之間的關係自然也就不如以前了。

這個階段,
伴侶和孩子會佔據你更多的心理資源,
你會把他們視為核心自我的一部分。

總體來說,隨著人生歷程的推進,
我們與親人、伴侶之間的關係也會不斷變化發展,
最終,你的伴侶也是你的親人。

本質上講,
兄弟姐妹關係與夫妻關係之間並沒有可比性,
這也是現代心理學界的主流觀點。

對我們而言,他們都是很重要的人,
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陪伴我們罷了。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