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自己休息時間?」
「如何提升休息的品質?」
「如何讓休息成為人生成長重要的一部分?」
從我自己如何「練習好好休息」開始,
跟大家分享一些真實的心得。
我們大多數朋友都很會工作,
但不一定會休息,甚而害怕休息。
我們把休息當作「剩下的事」,
隨便對待,於是無法獲得休息真正的好處。
但工作與休息其實是一體兩面:
聰明、有品質,甚至比工作更嚴格的「休息方法」,
有時是突破工作難關,有時是完滿人生價值更關鍵的環節。
在過去幾年的電腦玩物中,我專注分享許許多多的工作技巧,
但也常常忽略了在「時間管理」的完整系統中,
「懂得休息」應該是同等重要的技巧。
現在,我想更深入的探究「如何給自己休息時間?」
「如何提升休息的品質?」
「如何讓休息成為人生成長重要的一部分?」
你會發現,今年我在電腦玩物撰寫了更多關於
「生活習慣養成的系列文章」,
身體力行,從我自己如何「練習好好休息」開始,
才能跟大家分享一些真實的心得。
並且,希望能提供跟我一樣,
是個「上班族」又「為人父母」的朋友,
那些時間常常被外在控制的朋友,
尋找一些可被我們實踐的休息方法。
我從自己練習好好休息的經驗中,體悟到:
●所謂「休息」,可以更有想像力,
並非只有閉上眼睛睡覺才叫休息。
●所謂「休息」,可以更加享受,
不一定只能是生理時鐘的機能需求。
我把自己下面所談到的「休息」,
定義出三種「休息目標」:
1.「恢復的休息」:
為了重新獲得體力、注意力,
而必須執行的休息方式。
2.「創造節奏的休息」:
工作與休息其實是人生的不同節奏,
透過轉換場景的刺激,
經由聚焦思考和發散思考的切換,
用休息創造必要的節奏,激發創意,
產生解答,更有助於達成工作的目標。
3.「轉化吸收的休息」:
工作上的各種成果、難題、學習與思考,
需要有時間來沈澱與醞釀,
才會變成真正有用的東西。
休息就是主動給自己這樣轉化吸收的時間,
適當的休息,最後能夠累積下來的東西可能更多。
從這三種休息目標,
進一步演化為下面七種休息方法,跟大家分享。
一、練習早起,或早一點起床
不一定要很早起床,
但早一點起床,也會對休息帶來兩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
早起其實是一般上班族最不受干擾的休息時間。
老闆不會在這時候煩你,
家人也通常不會這時候干擾你,
大多數人都在睡覺,你沒有大家在工作的壓力,
這是最自由的神聖時間,你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第二個好處,早起若用來搶先完成重要工作,
也可能為接下來一天創造更多可以彈性運用的休息空檔。
因為我重要工作已經完成了,
還有什麼時間不能拿來休息呢?
睡眠需要充足,但與其晚睡晚起,
在精神即將進入低點時多做一點事。
不如早睡早起,在精神最高點時,
享受一下自己的事,處理那些最重要的事。
二、把睡眠當成像重要工作一樣
對於許多勤勞的、焦慮的、
擁有許多想做的事的朋友來說,
似乎犧牲睡眠,是擠出時間最簡單的手段。
但是,每天的睡覺時間,
不僅是恢復體力必要的休息手段,
也是讓大腦重新整理醒著時思緒的必備階段。
可以說,如何管理睡眠,
也同時決定了能夠投入多少能量到工作中。
就像我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
「把休息放入你的待辦清單:
在累了之前開始休息」,
轉換一下思考:
睡眠,是為了讓自己接下來用更高的精力與專注力,
去完成最重要的那個任務。
為了做更多事而犧牲睡眠,
最後卻因為精力與專注力不夠,
反而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這不是時間管理的目的。
相對的,時間管理是一種取捨,
是幫助自己「真正完成有價值的事」,
為了明天那件更有價值的重要任務,
我今晚要好好睡覺,讓明天能全力以赴,
用最佳狀態達到最佳成果。
三、轉換不同類型工作的休息法
不過上班族也不是想要出去散步就能出去,
量時間在辦公室工作時,
或許可以試試轉換不同類型工作,
來創造讓心情與大腦休息的效果。
一種休息方法是,同時準備三件重要工作,
最好是不同類型的,例如一個是需要創意的企劃案,
一個是處理繁雜行政流程,
一個是要解決問題的工作計畫,
然後 A 卡關了,就換到 B , B 做煩了,
再換到 C ,然後循環。
把換到另一種不同類型的工作,當作「另類休息」,
因為這時候需要的不是補充體力,
而是在心情上恢復動力、在大腦中恢復刺激。
四、冥想,跟自己對話
「讓每天跟自己說話的時間,多於和別人、
和社群說話的時間。
擁有足夠的「自己的聲音」去對抗「外在的雜音」。」
這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上班族也能做得到,
甚至隨時都能做到。
例如我會在通勤時、洗澡時、睡覺前,
只要幾分鐘,好好閱讀自己心中在想什麼,
去傾聽自己那些想法,了解自己,
這有時候比打開 Facebook 看新聞還要精彩。
這不是要寫出對自己的評價,
也不是要列出接下來的待辦任務,
別忘了,我們在「休息」。
只是我們這次利用休息的平靜,
好好觀看在忙碌時無暇觀看的自己,
恢復自己的「精神力」(不是身體上的精神喔!)。
當然,想要更進一步的朋友,
或許可以試試這幾年蔚為流行的「冥想」、「正念」等方法。
五、散步,在工作之間
休息不一定就是睡覺,
也可以是能夠帶來新的精力、
專注力的不同活動。
當我先有每天晚上充足的睡眠後,
到了中午也依然會有點昏昏欲睡,
但這時候除了午睡這個選項,
其實也可以試試看去散步。
尤其對於上班族來說,
或許疲勞來自於早上太專注工作,
來自於辦公室場景缺乏刺激,
這時候「走走路」的休息,
不只可以驅除疲憊,還能讓大腦重新活絡起來。
尤其面對一個苦思不得其解的難題時,
或許休息一下,利用午休去散散步,
腦袋說不定就蹦出了難題的解答。
六、了解自己的生理時鐘,設計自己的作息
什麼時候我的精神特別好?
什麼時候我會開始想要打瞌睡?
什麼時候我可以集中注意力?
什麼時候我需要小睡一下?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因為每個人生理時鐘都不一樣。
但一樣的是:在一天中,
我們並非總是維持在高精力的狀態。
所以把一天的時間都當作可利用時間,
平均分配給工作,並不一定是好方法。
因為在精神容易疲勞時,
硬要去做專注的複雜工作,只是讓效率更低、
挫折更大,甚至最後做不好,只是浪費時間。
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真正了解自己身體的作息需要?
並且確實掌握自己身體裡的時鐘?
我們可以做兩種動作:
1.根據自己的節律,在適合時間安排工作。
例如精神最好、腦袋最清晰時,處理最複雜工作。
2.在適當時機加上行動,調整自己的節律。
例如下午前一杯咖啡,或是午睡,恢復下午的精力。
七、番茄鐘工作法,關鍵的5分鐘休息
番茄鐘工作法的基本規則是專注工作 25 分鐘,
讓自己休息 5 分鐘。
從工作的角度來看「番茄鐘工作法」,
是要提升 25 分鐘的專注力成效。
但從休息的角度來看番茄鐘工作法,
則是要我們利用「刻意休息」,
在 5 分鐘內獲得兩個關鍵效果:
1.吸收前面 25 分鐘的收穫。
2.刺激接下來 25 分鐘的行動。
如果是在準備考試的學習者,
與其一直讀下去,讀了後面忘了前面,
反而應該要一段時間就沈澱一下,
跳出書本,在腦袋重新組織,
這樣更容易把學到的內容記下來。
我正在寫一篇文章,如果寫得文思泉湧時,
反而沒辦法一直寫下來,
因為寫的沒有腦袋飛奔的快,
反而需要休息沈澱一下,理出更好的架構。
如果寫到卡關,更不需要一直鑽牛角尖,
利用休息去接收一些新刺激,
新的想法更容易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