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社會中,大多數人認為,
人生價值在於職位和權利,
職位越高,權利越大,人生價值就越高。
也會認為人生價值在於金錢,
誰擁有的多,誰的人生價值就高。
我們每個人從懂事開始,就會有了自己的人生觀,
人生觀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價值。
在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
有的認為,有了金錢就擁有了人生價值,
把金錢數字作為衡量價值的尺度,
不惜以犧牲別人利益,巧取豪奪,貪婪無度。
但是其實那些一無所有的人們,
其實他們展現的人生態度與觀念,
遠遠超越了那些物質上氾濫的人。
20世紀90年代,
美國慈善家肯尼斯·貝林路過舊鹊山灣區時,
突然發現錢包不見了。
助手著急地說:
「可能是上午步行經過低克利市的貧民窟時弄丟了,怎麼辦?」
貝林無奈地說:「只能等拿到錢包的人還給我們。」
兩個小時後,助手失望地說:
「算了,別等了。
我們本來就不該對貧民窟的人抱有希望。」
「不,我想再等等看。」貝林平靜地說。
助手很不解:
「錢包裡有名片,如果撿到者想歸還,
打個電話隻需要幾分鐘。
可我們都等了一下午,
顯然他們並沒有歸還的打算。」
貝林依然堅持等下去。
天快要黑時,電話突然響起來。
是撿錢包的人打來的,
要他們到一個叫做卡塔街的地方取錢包。
助手哺咕:
「這會不會是一個圈套?也許他們想敲作或者勒索?」
貝林沒有理會,馬上驅車前往。
到了約定的地方,
一個衣衫楹褸的男孩朝他們走過來,
而他手裡拿著的正是貝林丟失的錢包。
助手接過錢包,清點後發現裡麵的錢一分都不少。
「我有一個請求。」男孩猶豫著說,
「你們可以給我一點錢嗎?」
這時,助手大笑起來:「我就知道……」
貝林打斷助手的話,微笑著問男孩想要多少錢。
「只要一美元就夠了。」男孩不好意思地說,
「我走了好久才找到有公共電話的地方,
可是我身上沒錢,
只好找別人借了一美元打電話,
現在我需要還給別人。」
看著男孩清澈的眼睛,助手羞愧地低下頭。
貝林則激動地給了男孩一個擁抱。
隨即,貝林改變之前的慈善計劃,
轉而出資在伯克利市建了好幾所學校,
專門招收貧民窟裡沒錢上學的孩子。
在開學典禮上,貝林說:
「不要妄自揣測別人。
我們需要騰出空間和機會,
迎接一顆純潔和善良的心。
這樣的心最值得我們為之投資。」
人生觀不是天生的,
而是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
我們每個人都嚮往和追求美好人生。
而美好人生是靠我們自己正視艱苦,
在艱苦中拼搏出來的。
金錢不是以犧牲別人利益,巧取豪奪來的,
更不是擁有了大量的金錢,
就擁有了美好人生,
人生的價值更不是以職位高低,
權利大小,金錢數量來衡量的。
你是願意做一個有錢的人,還是做一個值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