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虎行似病,鷹立如睡”,
指的是老虎在行走時,好像生病一樣,
老鷹站著時,就好像在睡懶覺似的,
但這是他們在偽裝自己,
以強裝弱,來欺騙對手,
先是不動聲色的觀察對方,
等到做好萬全準備時,在主動出擊,
命中率就會提升很多,前提是,
要觀察到知己知彼此的程度,
才會有百戰百勝的結果,
這道理,用在人類身上也可呼,
有才華而不外露,等到時機成熟時,
一動即必能精準擒獲目標。
以下3種人看似不怎麼起眼,
但往往實力都很強大!
1、沉靜寡言的人
靜是一種大智慧,
因為“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
所以儒釋道三家都特別注重靜坐修行的功夫,
正可謂是“定能生靜,靜能生慧,慧生萬物”是也。
寡也是一種大智慧,
因為“寡言養氣,寡事養神,寡思養精,寡念養性”;
又禍從口出、言多必失,
所以懂得寡言的人,既可內消浮躁之氣,
保持心志寧靜,又可避免招惹是非,
於是老子告誡我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人群中,沉靜寡言的人,顯然是很不起眼的,
但是他們往往也是最有實力的,
正如杜月笙所說:“人群中最安靜的人,往往最有實力”,
這類人往往自控能力很強,能成事。
好比《大學》裡面所說:“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所以說,人群中,沉靜寡言的人,往往是“狠角色”!
2、埋頭苦幹的人
世人總結了一句頗具諷刺的話:
“會幹的不如會說的,實幹的不如做秀的”,
難道真的是“悶頭苦幹的,不如能說會道的;
盡職盡責的,不如偷工取巧的”嗎?其實不然!
這種說法存在一種誤區,
即:目光短淺地看待一時利益得失,
繼而錯誤地權衡了“實幹”與“取巧”的利弊。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真金不怕火煉,
人間正道是滄桑,實幹才能興邦,實幹才能興業,
投機取巧的行為都不能長久,且還要付出代價。
正如曾國藩總結道“唯天下之至真能勝天下之至偽,
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埋頭苦幹的人,看似很笨很傻,也很不起眼,
但是他們懂得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走好每個階段,
不留死角,又循序漸進地穩步前進,
終會“由量變到質變”,
正可謂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小瞧那些埋頭苦幹的人,
他們雖然不起眼,但經過假以時日的沉澱積累,
很可能大有作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3、主動示弱的人
人和動物一樣,都懂得用主動示弱的方式
來保全自己、發展自己。
這就好比是老子在《道德經》所說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
甘願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卑微地方,所以它最接近於“道”。
人要圖存發展,也要善於示弱和謙卑,
忍辱負重,以柔克剛,
才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越王勾踐主動向吳王夫差示弱,
攜妻帶子入吳為臣,給夫差餵馬、牽馬;
三年後,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
就放勾踐回國。回國後,勾踐忍辱負重,
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暗地裡壯大實力,
終於最後是“三千越甲可吞吳”。
劉邦沛縣起義之初,實力弱小,
還遭遇了雍齒叛變的沉重打擊,
於是他主動向項羽示弱,甘於做項羽的馬前卒,
但暗中不斷發展壯大自身實力。
劉邦雖然是第一個入關進去咸陽城的,
但他還要也在“鴻門宴”上主動向項羽示弱請罪,
表忠心,得以保全,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後來,劉邦被封了漢王,
他派大將軍韓信在巴蜀等地積極練兵備戰,
時機成熟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
正式與項羽進行“楚漢之爭”的較量。4年後,
劉邦取得最終勝利,建立西漢王朝!
從歷史人物的借鏡來看, 懂得主動示弱的人,
有著常人所不能忍的大器,
以柔克剛的人,
懂得以退為進的智慧,
而沉默寡言的人,
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
我們要學習以上3種人的智慧,
或者知道他們的動靜,
並懂得去運用在職場上,便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