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男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投資「報酬率」大於薪資「增長率」!只有10%的人明白「100元的重要性」!

講投資理財的同時,常避免不了一大堆的理論、法則、方式。
而日常生活中最常忽視的生活習慣,可能是決定你的投資理財的關鍵。

開門第一課:看重一百元的威力
眾人一直學習著如何賺更多的錢,卻忘了基本功:如何花錢。
就像《猶太人致富金律》作者說:
「想要增加收入,卻不先了解金錢的本質,好比新進演員研究克林伊斯威特,卻不先學習演技一樣。」

在物價高漲的M型社會,每個人都知道「要理財,先要有財可理」,也焦慮著,如何去找出這筆「財」。
但多數人想的都是,努力爭取加薪,或者投資股票賺一筆,卻很少人在乎眼前的「一百元」。
因為你懷疑:一百元有什麼用?
但一百元,在有錢人眼中,有著巨大威力;窮人卻反而看不起一百元。

如果你知道,每天省下杯一百五十元的咖啡,或者少搭一趟計程車,三十年後,你就能擁有一千萬元。
這樣還會看不起一百元嗎?
如果你每天省下一百五十元,每個月固定投資基金五千元,只要年報酬率達10%。
這筆小錢,三十年後就能讓你晉升千萬富翁之列。

「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複利!」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
有錢人連一塊錢都要管理,並且讓那一塊錢在未來賺更多的錢。


入門第二課:花一元要有三元的效益
年薪近千萬的遠東商銀個人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喻芝蘭,她的先生是前台大校長孫震之子。
她富有,但用錢理智得驚人。
參加年終尾牙派對,她模仿奧黛莉赫本,全身行頭不花一毛錢,都跟朋友借。
打開衣櫃,她只有兩個皮包,每個都用到壞才換,她的鞋子春夏秋冬四季加起來,只有十多雙鞋。
沒用的衣服堆在家,以台北市一坪四、五十萬的地價來說,成本太昂貴。」

喻芝蘭休閒時的全身行頭,不超過一千五百元。
但是當她面向客戶、參加國際會議與演講,她身上的套裝卻動輒十五萬元起跳。
一百倍差距的花錢方式背後,其實有個清楚的邏輯。
她很清楚這筆錢的目的是什麼,一件衣服買來是為了提升身價,還是穿著舒適即可。

「要花錢之前,我都問自己,花的目的在哪裡?我能享受多久?」喻芝蘭說。
「這樣會讓你把資源放在真的喜愛的地方,」省下來的錢,她可以用來買一張三千元的音樂會票,毫不心疼。
她深信一句話:「管理金錢,反而會增加你的自由。」

入門第三課:懂得儲蓄未來財
喻芝蘭自己有一套「三二一」法則,這套法則的重點是:不花掉未來的財富
她將收入分成:三份現在,二份未來,一份自己。
所謂的「現在三份」是指生活所需花費;「未來兩份」則是儲蓄將來所需,如退休基金;
「自己一份」是充實自己基金,買書與上課都包含在內。


每個月,她先扣掉「未來」的兩份後,才支配其餘四等份,沒花完的就繼續移入「未來」的帳戶。
「越年輕,越不能省,假如扣掉生活費後,真的沒剩多少,乾脆全拿去學東西。
喻芝蘭就是靠自我充實基金,在當授信部門主管時,上基金經理人研習班,建立廣大的顧問人脈。
任職遠傳時,上了購併相關課程,兩年後當遠傳購併和信時派上用場。
「如果是把收入減掉支出,才去做儲蓄,你可能在花未來的錢而不自知。」

入門第四課:分清「想要」和「必要」
看出兩者的不同嗎?喻芝蘭投資在提升自我價值的比重,固定維持在月收入的17%左右。
她與別人的差異,不僅是花錢的紀律,還有讓金錢「加值」的渴望。
股神巴菲特擁有五百二十億美元身價,卻不願意花錢買套昂貴的西裝。
不是他吝嗇,而是「穿在我身上看來很廉價,那就沒有價值,」

他說:「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才是你得到的。」
懂得區分它,不盲目被價格所引導,是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二大富豪的有錢基因。
而這也是有錢人與窮人的差別:能否洞悉自我的慾望。

「你分得出想要還是必要的差異?」
所謂的「想要」是指:我想感覺好,讓別人仰慕。所以我買跑車或是名牌皮包。
「必要」則指,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居所、子女教育、退休養老金等。
當你區分出慾望的種類後,還要將自己的慾望排列出優先順序,才能照著順序聰明花錢。


「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後,就知道不要什麼。」橙果設計董事長蔣友柏說。
出身蔣家,又是從事設計工作,很多人猜想他對名牌一擲千金,其實不然。
「我不需要用名牌來證實自己,你以為穿了LV,自己就變成LV嗎?」蔣友柏不迷信名牌。

信用卡與提款卡呢?「我沒有。」
這個習慣,跟元大集團的馬家三父子等有錢人一樣。
更特別的是,馬家父子口袋裡永遠都是一疊整齊的新鈔。
元大金控總經理馬維建說,他只要一拿到舊鈔,就馬上叫秘書拿到銀行存起來。
「你不覺得看到新鈔,會捨不得花掉嗎?這是省錢的好方法耶。」

最後一堂課:養成管理金錢的習慣
珍惜一百元的力量、有儲蓄未來財的概念、區分出慾望的類別後,就要開始計算成本效益,做出抉擇,然後「反覆練習」,這是要成為有錢人的最後一個步驟。
假如現在計畫買輛七十萬的車。
你是否算過,十年下來,停車費、油錢等支出約一百三十五萬元。
 


但如果不買車,把錢拿去投資報酬率約12%的基金,然後以七千元獲利搭計程車。
十年後,你仍握有七十萬元的正資產,還省下停車、養車的心力支出。
算下來,你為車子付出的機會成本超過兩百萬元。

人是習慣的動物,多數人嫌計算很煩,而敗在「習慣」這一關。
管理金錢的習慣,遠比你擁有的錢財數目更重要
投資的回報率遠遠大於工資增長,大多數人都不懂,所以90%的人沒有投資收入,只會蒙頭工作。
工作賺的錢都存到了零利率的銀行,銀行的錢又借給了有錢人投資,結果富人賺錢更多,窮人反而越窮。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