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孩子耳濡目染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越低層次的父母,往往難有大的格局,寬的眼界和高情商,他們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身邊的伴侶和孩子總會成為他們情緒的垃圾桶,這實質就是低層次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認知世界的一面鏡子。
父母情緒穩定,平和喜悅,那麼孩子自然會快樂、自信、勇敢的長大;反之,如果父母總是管不住自己的脾氣,充斥著憤怒、冷漠等負面情緒,那麼孩子就算擁有再多,也不會獲得幸福感。
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於是就肆無忌憚地在他們面前表露自己的壞情緒,跟孩子發脾氣,跟伴侶起衝突。
卻不知道,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無論是家庭氣氛還是父母的情緒變化,孩子往往都能在第一時間感知到,並產生相應的影響。
李開複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短短一段話,道出了不同的原生家庭,會帶給孩子怎樣不同的性格特質。
認識一位姑娘,從小聽話懂事,成績優異。
但是她的父母感情並不好,經常吵架甚至動手,年幼的她就成了兩人的出氣筒,經常受到指責和打罵。
而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她一直不敢與他人交流,始終無法融入集體之中。
因為她心中有著很強烈的自卑感和不安感,總覺得自己是不夠好,是不被喜歡的。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自己必須聽話,必須懂事,必須做得足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那麼,哪怕他之後取得再大的成就,他的內心也始終是匱乏的。
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可以說,父母就像是孩子認知世界、理解世界的一面鏡子。
父母的情緒平和喜悅,充滿正向積極的能量,孩子就會跟著充滿快樂、自信、勇敢;反之,如果父母總是充斥著憤怒、冷漠等負面情緒,那麼孩子就會變得退縮、恐懼,缺少幸福感。
有一句話叫做:「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參照物,無論是父母主動引導還是無形的言傳身教,孩子都會不斷地學習父母身上的某些特質。
所以,那些情緒穩定的父母,大多能教育出一個同樣情緒穩定的孩子,而那些總是吵架發脾氣的負面,孩子可能看起來很聽話,很懂事,卻始終很難真正擁有幸福感。
認識一位男士,自小在父母的打罵中長大,他曾發誓自己絕對不沖孩子發火,可是每次孩子一做錯事,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壞情緒。這也是脾氣暴躁的父母,最需要警惕的地方。
因為孩子永遠是渴望與父母連接的,而通過與父母做同樣的事情,有同樣的特質,他可以強烈地感覺到「我們是一起」的。
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一個孩子長大後會變成怎樣的一個人,擁有怎樣的人生,往往與他的父母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
但我們也需要明白,帶著情緒的教育大多都是無用功。
面對你的憤怒和責駡,只會讓孩子因為自我保護,而選擇封閉。
發洩負面情緒是人的本能,而能夠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恰恰就是本事。
身為父母,或許我們都應該學會用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滋養,從而獲得抵禦一切困難的力量,獲得從內在升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如此,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懂事的女孩希望父母調整好自己的脾氣,句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