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麥當勞、 肯德基等甜品站都能夠看到這樣醒目的廣告,誘人的甜筒加上突出的文案:
第二件半價,你恨不得馬上買一個。
但是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發現,如果只買一個就沒辦法享受“第二杯半價”的優惠,倒不如勸身邊的朋友,兩人一起買2 個,既享受了優惠,也讓友情更進一步,一舉兩得。
也就是說你原本只想買1 個,但為了不錯過“第二件半價“的優惠,拉上朋友一起買了2 個,可實際上”第二杯半價“的折扣只有75%!
為什麼自己的購物決策會受到商家營銷策略的影響呢?為什麼麥當勞沒有直接寫“ 75 折”,而非要繞彎子寫“第二杯半價”呢?
原因在於,大腦的思維方式非常複雜,對於單一事件的解釋和分析,往往需要調動不同區域的力量,從而激活不同系統的思考。那麼,大腦到底有哪些系統呢?
2
每個人的大腦都是雙系統
回到前面的例子,為什麼麥當勞“第二件半價”的廣告,在眾多吃貨眼裡看起來像“五折促銷”,但實際只有7.5 折呢?
這是大腦中不同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分別作用的結果。
大腦系統1
運行時多靠直覺,判斷事物更多的是從表象入手,很容易受周邊環境和自己情緒的影響,就是跟著感覺走,不太在乎答案和後果,怎麼舒服怎麼順手怎麼來。
這種人比較感性,可以稱他們為“性情中人”。
系統1 典型:淘寶裡的“剁手族”。
大腦的系統2
運行時則多靠理性,通過思考、對比、總結,重視經驗和數據分析。
習慣透過現像看本質,不會盲從,注重獨立思考和理性思維,不會輕易相信感覺,更不會輕易相信其他人,只相信理性的結果,可以稱他們是“深度思考者”。
系統2 典型:股市中的價值投資者。
知道了這兩種類型的差別,我們在做產品文案的時候,為了吸引不同類型的潛在用戶,就要採取不同的策略。
Nike有一個經典的廣告。繁華路口一個巨大的廣告牌上寫著四個單詞:
Yesterday You Said Tomorrow。
相比之下,Nike 的LOGO 很小,靜靜地待在右下角。
這句話可以翻譯成:
你說過,就今天。
我們都曾夢想改變世界,但隨著時間流逝,卻成了被世界改變的那一群人。
繁華的十字路口,抬頭看到這句寫實的廣告詞,感覺微微有點扎心。時光漸行漸遠,也拉開了自己和夢想的距離。
這時候目光滑到右下角Nike 的LOGO 上,見過無數次的廣告詞"Just do it"又浮現在腦海,對消逝時間的悔恨和自己的不爭湧上心頭,比廣告牌上白底黑字的對比更加強烈。
不禁心想:昨天已逝,必須要抓住今天,是時候提醒自己醒悟過來,重新邁開腳步去做真正的自己了。
於是在內心便完成了一次自己喚醒,對Nike 這個品牌的好感度又增加幾分。
3
爆款產品抓住了哪些心理學?
1)錨定效應
有一次登機後廣播說飛機超載,如果有人願意放棄本次航班,改成下一班,可以拿到20000 元代金券。這顯然只是玩笑,有的乘客也確實笑了。
但等到廣播第二次報出真正的200 元賠償金後,沒有一個乘客回應。空乘不得不先後幾次把籌碼提高到500 元,才有乘客答應。
工作人員雖然把乘客逗樂了,但由於他們先報出了可以賠償改簽乘客20000 元代金券,乘客的心理預期就已經定在這個水平了,等到正式賠償金公佈時,自然很少有人願意接受。
最好的方法,是在確定賠償金之後,先說一個較低的數字,然後逐步提高,由於乘客的心理價位定的比較低,因此願意改航班的人也會多很多,這樣才是雙贏。
2)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是我們在做決策時,不僅要看現階段得到的收益,也要看之前投入了多少。
比如在購買相機時,由於一個機身可以匹配不同類型的鏡頭,以滿足不同人群的拍攝需求,但商家總是把機身單獨標價,然後再給你推薦匹配的鏡頭。
可是單獨買機身根本無法拍照,而入門級相機機身的價格通常要高於鏡頭,所以消費者總會想:反正都花大幾千買機身了,也不差個鏡頭錢了。於是把機身和鏡頭一起買了回來。
此外,為了外出時方便,還要購買相機包、內存卡、清潔套裝、三腳架、備用電池等一些列。
配件單個看起來不值錢,可加到一起也要5000 塊左右,既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又利用“沉沒成本”效應提高了商家利潤,實在高明。
商家利用大腦中兩個系統分工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制定營銷策略,從而成功實現了營銷。
4
爆款產品抓住了哪些心理學?
1)光環效應
如果你喜歡一個人的性格,那麼也會喜歡他的聲音和著裝。對應的,如果你討厭一個人,那麼無論他做什麼事,都很難獲取你的好感,這一點在產品上表現得也非常明顯。
拿蘋果公司舉例,很多人處於對賈伯斯的敬意,對蘋果電腦簡潔輕薄的喜愛,開始敬重這家公司;進而喜歡併購買包括iPhone 手機、iPad 等其他蘋果產品。
再比如,如果你聽到負面評價居多,從心理上否定了這個人的話,那麼你對公司的評價也不會高,在選購手機的時候,也不會選擇其產品。
因此,當把公司領袖跟品牌形象綁定在一起的話,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風險極大,比如慈濟。
優秀的營銷為什麼反而會淡化產品?
相信很多小伙伴對下面的文案很熟悉:
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星巴克
Forward thinking. 超前,空前。---- iPhone 5S
這幾個文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直接說產品品質高端、價格優惠,而都似乎有意要繞開產品,把消費者的注意力引到了其他方面。
因為:
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而是情調。
蘋果賣的不是電腦,而是逼格。
那為什麼這麼做呢?
① 產品會不斷更新換代,但公司品牌的定位絕不會輕易改變
如果公司在推出新品時單單介紹產品,而沒有藉機宣傳公司的話,高昂的廣告費將無法發揮出全部地價值。
② 不落俗套的廣告能夠甩開競爭對手
試想一下,對比蘋果的“唯一的不同是處處都不同”和OPPO的“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你更願意選擇誰?
產品同質化嚴重的今天,能夠讓消費者與眾不同突出個性,營銷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③ 傳遞公司價值觀
優秀的公司能夠打造出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而卓越的公司能夠讓消費者肅然起敬:蘋果對應的是有逼格的產品;勞斯勞斯對應的是尊貴的地位;NIKE對應的是對運動員的讚美。
大腦的系統1感性,對數據不敏感;大腦的系統2理性,習慣將成果量化。
因應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營銷,這也是商業流動如此快速,卻依舊有產品脫穎而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