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提出,你情緒上的困擾其實是由錯誤的思維方式造成的。而很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之所以常常被負面情緒困擾、難以提升自我,也是由於他們往往有一些非理性的、在旁人看來不成熟的思維方式。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兩種常見的非理性思維方式。
1. 災難性思維方式 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只要在生活中遇到稍微有挑戰性的問題,就會把它放大成“災難”——“萬一期末考砸了怎麼辦?”,“萬一英檢考壞怎麼辦?”,“萬一答辯表現不好怎麼辦?”,“萬一面試的時候答不出問題怎麼辦?”,“萬一和我一起面試的都比我優秀怎麼辦? ”
青少年時代,我們可能常常用這種思維方式思考問題。比如,“萬一他不喜歡我怎麼辦?”,“萬一交不到新朋友怎麼辦?”,“萬一他們都不跟我玩怎麼辦?”
而擁有災難性思維方式的人往往會這樣回答他們在心裡提出的這些問題:“萬一我面試失敗了怎麼辦?”——“那我絕對受不了,我的前途肯定完了”,“萬一他拒絕我的表白了怎麼辦?”——“那太尷尬、太羞恥了,我肯定難過得想死。”
在學生時代,很多人都處於學校和家庭的庇護之下,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挫折,與社會的接觸有限,生活的圈子也相對簡單。因此,剛剛進入社會時,他們會覺得遇到一點事就感覺天要塌下來了,日子沒法過了。
2. 絕對論者思維方式 “我應該……”,“我必須……”,“我一定得……” 這些都是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比如,“我必須去某某大學”,“他應該這樣對我”,“我應該成為一名醫生”,等等。
“我應該怎麼樣”這種想法本身沒有太嚴重的問題,但當後面接的“目標”太不切實際,比如:“我應該變得和柯潔一樣聰明”,或者將這個“目標”強行與很絕對化的結果綁定,比如:“我必須考到某某大學,不然我就是個辣雞、廢物,以後就會一事無成。”
並且,有著這種近似病態的“我應該”思維者,即使達到了他們的標準,也不會真的開心,因為不改掉這種思維方式,接下來還會有另一堆“我應該”、“我必須”等著他們。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這些標準是從哪兒來的。而心理學家指出,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從很小的時候就不停地被“應該”轟炸,被灌輸“你應該”的各種理念。
最典型的是我們的父母、老師會不斷告訴我們“你應該好好學習”,“你應該上一所好大學”,“你應該對你弟弟好一點”,“你應該穿裙子”,“你應為成為一個慷慨大方的人。” 這些目標本來是好的,但問題卻出在了傳達方式上,使用了“你應該”,將這件事絕對化了。
學生時代,這種“我一定得……否則就……”的思想可能更加頻繁。
原因可能一是從小到大來自家庭和學校的耳濡目染,二是在學生時代,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的複雜性和多元性認識不足,因此更容易陷入非黑即白、非是即否的思維模式。
這兩種思維,都是初入社會的新鮮人可能會產生的心理,思維可以是幫助,也可以是阻力!重點在於,我們的心態是否正確,能否有所改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恭喜你!你已經找出錯誤,往成功的道路邁進!
最後,分享影片,心態造成的焦慮,也能用科學的方式釐清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