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男性讀者曾向作家連岳投稿:說
 他無意間得知妻子背著他給娘家 3000 元,
 此外,每月還給她媽媽 200 元。
他覺得事不大,就是心裡不爽。
 給家裡人錢,無可厚非,也應該給,
 但不想說破,怕傷感情。
後來他發現,妻子的爸爸有精神分裂症,妻子一直瞞著他,
 他開始擔心自己以後的小孩會遺傳到這個病。
但他從來不和妻子明說,
 懷疑妻子騙他,難免在生活中起一些爭執。
01
 連嶽點明說:
 人際溝通裡, 有時候比矛盾更可怕的是猜忌
 連嶽建議他有話直說,
 不要繞來繞去,互相耽誤對方時間。
從心理學上來說,
 有話不直說的行為是一種心理防禦手段。
 因為害怕承擔傷害對方的責任,
 於是選擇繞著彎說話,去逃避問題。
但人際溝通裡,有時候比矛盾更可怕的是猜忌。
 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不說,
 反而還容易心生嫌隙,帶來不必要的情緒消耗。
02
 從一場飯局就能看出, 一段友誼的長短!
前段時間朋友小 C 和我說了這麼一件事:
 同事約她週末吃飯,
 到了商場小 C 問她吃什麼,她說:隨便,都可以。
 又問她有沒有什麼忌口的,她回:不要太辣就行。
最後,小 C 選了一家韓國烤肉店。
 結果,吃飯的途中,同事一直表現的很不開心:
 哎,這個烤肉太油膩了,我有點吃不慣,
 其實我本來想吃壽司的。
小 C 也很無奈:
 想吃什麼直說不就好了,為什麼要讓我去猜測她的口味?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們害怕有話直說,
 而是習慣性地通過猜測來維持一段關係。
03
 沒有人有義務記得你的喜好 多做了,
 不過是一種「貼心」罷了!
我想起前段時間,看社群軟體時:
 說的是一個男生問她的女朋友,
 剛買的洗面乳是不是生薑味的。
妹子聽後,開始覺得男友蠢,
 連青檸和生薑都分不清。
後來又想起男友不喜歡吃生薑,
 每次為他做菜都沒放薑,
 但自己不愛吃青椒這件事,
 男友卻每次都不記得。
最後又想起男友上次居然記得前女友不喜歡吃豆芽……
 妹子覺得男友根本不夠愛他,於是生氣了,
 留下一句:你自己一個人過吧。然後收拾東西要走。
留下男生一個人風中淩亂。
 情侶之間,這種情況非常常見。
 女生希望,男生能通過一個眼神就明白她的心意。
猜對了,皆大歡喜;
 猜錯了,一段關係可能就因此破裂。
04
 多數人說話常以含蓄為美, 但真正高效的溝通是:
 有話直說,凡事不用猜。 
今年大四的表妹,在一家外企做管培生的實習,
 經常在不同部門之間輪崗。
原本鬥志滿滿的她,
 近期卻產生了非常多的負面情緒。
 做好的方案報告上交給領導,
 領導看了一眼,說:好,這個方案我再看一看。
表妹以為方案差不多已經通過了,
 便開始做其他的工作。
 但是臨下班的時候,領導突然找她:
 哎,你的那個方案改好了沒?
表妹欲哭無淚,只好留下來加班改方案。
 最後上交方案的時候,領導的表情明顯是不滿意。
 但又不直接點出問題所在,
 只說:我覺得你可能還要再想想。
05
 真正的高效溝通,需要自己觀察,
 感受和願望,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 
表妹說她很懷念在其他部門實習的日子,
 有不足的地方其他的領導都直接點出,
 也不需要猜,那段日子不僅工作高效,而且成長很快。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生活或者職場中,
 最害怕聽到的話就是:你再回去想想吧。
 這樣模糊化的溝通,常常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
 化。
明明可以直接說明的事情,
 就不要花費額外的時間,讓對方暗自揣度,
 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06
 有話直說並不是讓思想裸奔,
 而是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圖。
一次真正高效的溝通,
 需要坦誠相待,有話直說。
有話直說並不是讓思想裸奔,
 不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而是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圖。
作家韋斯託說:
 有話直說是一種直面問題的積極態度。
 希望我們都能遠離太極式的溝通方式,
 認真處理每次對話,變得收放自如, 得心應手。
推薦影片
  金星:「40歲後,我無需再忍!」做人,別怕得罪人,因為我們不是同路人!
 你越對,得罪的人就越多!「凡事學會理直,氣要〝和〞」
 陳文茜: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路的盡頭一定有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