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一門看似簡單,
其實最複雜的學問。
我們開口說的「每一句」,
每句話都形塑他人對你的「觀感」。
高陽描述"紅頂商人"胡雪岩時,
就曾經這麼寫:「其實胡雪岩的「手腕」很簡單,
他不僅會說話,更會「聽」話,
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語無味,他能一本正經,
「兩眼注視」,彷佛聽得極感興味似的。
在緊要關頭偶爾補充一、兩語,
使得滔滔不絕者,有莫逆於心之快,
自然覺得投機而成至交」。
「傾聽」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主要武器。
只有先成為一個成功的傾聽者才會有機會結交更多的「人脈」。
在社交場合,即便是簡單的聊天,
也要懂得「耍心機」,才能真正打好關係。
《哈佛商業評論》網站的專欄作家彼得‧
柏格曼(Peter Bergman)表示,運用以下3策略,
你也能成為社交場合的大紅人:
一、只談論「事」,不談論人:
有時候我們為了打破冷場,
會以大家所認識或熟悉的人作為聊天話題,
希望可以拉近距離,
但這很可能因此達到反效果。
即便你聊天的內容沒有任何負面的批評,
即便你只是在其他人面前討論任何人,
但你所說的每一句,
會讓別人覺得你是愛「嚼舌根」的人,很難讓人信任,
其他人難免會懷疑,
日後在別的場合你是否也會如此毫無顧忌地談論他們。
二、分享意見,「不表明」立場:
任何社交場合,重要的是意見的「分享」,
而不是爭論是非的「辯論會」。
即便你不認同對方的意見,
也不需要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場、否定對方,
只需要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就好。
這樣才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同時又能心平氣和地聽完你所表達的意見,
彼此才有持續互動的可能。
三、「舞台」做給別人:
你不需要急著表現自己而「大發厥詞」,
特別是在陌生的場合,但也不需要刻意保持沉默,
什麼話也不說。真正高明的做法是,適時地出聲,
讓大家注意到你的存在,但同時又給予其他人表現的機會,
不至於讓自己鋒芒太露。
社會研究大師休麥坎(Hugh Mackay)曾說過,
「傾聽」是份「禮物」。懂得傾聽他人,
就等於贈予對方一份「豐厚的大禮」,
而對方在需要的時候當然也會「適當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