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男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沒有錯就別輕易跟人道歉!也別把「對不起」掛在嘴邊,當老好人根本沒屁用!

你也是「被動內疚」的「老好人」嗎?

「一旦別人因為沒有得到我的幫助而被責罰,我就會內疚,都怪我害了他們。」

這種內疚,就是「被動內疚」:一種由他人的行為導致的,本不需要(應該)產生的、不適當的內疚。

被動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霍夫曼(Hoffman,M.)解釋過何為正常的「內疚(Guilt)」:當一個人主動傷害了他人,或違反了道德準則,而產生良心上反省,並且希望對行為負有責任的心態,這是內疚,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是,對於老好人說,他們往往過於關注他人的感受。對他們來說,「拒絕幫助別人」就和傷害他人沒有區別,從而引發強烈的「內疚」。總愛把「我幫你」「我的錯」「都怪我」掛在嘴邊,將別人的情緒、感受放在第一位,任憑自己平白遭罪。

為獲得心理安慰、降低這種內疚感,老好人們便會努力做出更多「補償性行為」來彌補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比如幫助「受害者」。

很多人都會在人際交往中,被不自覺(或刻意)喚醒這種情緒,從而做出一些「不需要」的過度補償行為,事後才意識到:等下,我為什麼要內疚?又不是我的錯!


但等到下次,被動內疚者又會繼續樂呵呵的幫助別人,彷彿沒有吸取任何教訓。

到底是什麼激發心中的「被動內疚」?

大概原因有兩種,其實都和我們人生的經歷相關。

第一種經歷,是「接觸過很多強勢、暴力、衝突、戰爭、爭執的生活環境」。

著名的美國心理諮詢師Peter Breggin在2015年曾提出:「內疚」是一種促進社會合作手段的機制。

一個生活在充滿暴力和爭執的家庭中的人,會非常容易被激起內疚:通過內疚,他們讓自己退讓,不那麼具有攻擊性,從而換取家庭關係的和諧。

在暴力家庭中,還有另一種很容易習得的技能:哭泣。哭泣同樣被視為一種通過展示自己的「弱小」和「脆弱」來激起他人內疚,從而使家庭維繫在一起的方法。


第二種激發被動內疚的經歷,是「從小家教森嚴、非常遵循社會規範、有很強的道德意識。」

有研究表明,我們不僅僅會因為傷害他人而內疚——那些「我們想做但沒有做的事」同樣使我們內疚。

一個長期生活要求很高、道德規範非常鮮明的環境中的人,一個對自己的行為方式有很嚴格要求的人,會更容易覺得自己做出了「越軌行為」,一旦超出了自己心理道德的「那條線」,從而產生被動內疚。

比如像「忘記給老人讓座」這種事,就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被動內疚。他們還會提醒自己:下次不管自己再困再累,也一定要給人讓座!

神經學研究也發現,「內疚」情緒涉及到一個出現在人腦前額區域的「強道德」成分——當你感到內疚,這塊區域就會被點亮,大腦就發出「停止」的信號。

這種情況下,「內疚」更像是一種個人的社會規範、道德枷鎖,一旦內疚,便開始「自我懲罰」。

「甩掉」你的被動內疚感


長期被動內疚的人,很容易逐漸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導致抑鬱。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也曾提出:「過度或不適當的內疚」是臨床抑鬱的症狀。

戰勝被動內疚感,關鍵在於分清自己的「好」,以及別人的「不好」。

留下「我做了什麼」的證據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多、不夠好;或者被無端的指責做的不夠多、不夠好,並總是為此而「被動內疚」,可以試著用本子、錄音筆等工具把自己做的事情記錄下來。記得內容要盡可能包含更多的諸如花費的時間、地點、心情、身體的疲憊程度等這樣的細節,感到內疚時翻出來看一看,回憶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

經常寫寫「自我欣賞」的日記

要知道,無論是完美主義者,還是被動內疚者,對於外部世界都會有一種「負面傾向」的認知偏差,更關注那些不好的、負面的事件(尤其是由自己導致的)。

因此,通過寫日記的方式養成欣賞自己的習慣,慢慢改變自己的認知偏差。

嘗試角色逆轉(換位思考)

你會時常覺得自己的朋友對自己做的不夠多嗎?如果不會,為什麼你總是對她們感到內疚呢?

被動內疚可能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在做出補償行為之前(道歉、討好、妥協等),先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她是你,你會覺得她做的不好,你會希望她道歉嗎?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