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男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你所不知道的抑鬱症:「為什麼我們要披上微笑的保護色?」

抑鬱症並非“名人病”或“富貴病”,它不分年齡、性別或職業,每個抑鬱症患者身上都背負著時代烙下的傷痛。
有一條網路留言曾經道出許多人的心聲:
和老一輩崩潰了就歇斯底里地摔門砸東西不一樣,當代人崩潰起來是毫無聲息的甚至連一點跡像都沒有。
很多年輕人看上去是快樂的、勤奮工作的、也可能是積極樂觀的,但這些或許都是假象,他們的內心其實已經完全崩潰了,你碰一下他,他就可能想死了。
“我看起來沒事,其實碰一下就想死”,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偶爾陷入的低谷,對抑鬱症患者來說卻是日常。
01.
35歲女教師攜女自殺身亡
那些從不生病的老師,其實早已遍體鱗傷
上個月,35歲女教師攜女自殺的消息,一時間在朋友圈傳得沸沸揚揚,這是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劇,深深戳痛了教師群體的心。
張會芳老師自殺前,留下了一份沉重的遺書:

走了,我終就是個不善言辭的人,臨走也不知該說些什麼。工作壓力大,無法忍受,生活也毫無樂趣,無法接受現在這個面目全非的自己,給親人帶來傷害真的很抱歉。我是自己走的,孩子是我帶走的,我認為這是對她們好,一切不再解釋。我所有財產、物品,一切都歸愛人李國民處理。
——張會芳絕筆

剛休完產假的她被要求帶高三學生,工作的繁重和照顧新生寶寶的辛苦,讓她身心疲憊,終究患上了抑鬱症。
性格內向的她能忍則忍,獨自承受著病痛的折磨,把身體的病痛埋在心底,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工作,最後積勞成疾。
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隕落。

可能因為世界越來越喧囂繁忙,
抑鬱症患者也越來越“不動聲色”。
網上有這麼一組照片,叫Depression Has No Face(抑鬱是看不出來的),全世界的抑鬱症患者和親屬曬出了他們的“笑容”。

其中就有2017年7月份自殺的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頓。
貝寧頓的妻子說:“這是我的丈夫自殺前幾天留下的照片。他心裡已經有了自殺的念頭,只是我們不知道。”
每一張照片都是這樣,他們笑臉迎人、一切如常,可是也許只在幾個小時之後,他們就會悄無聲息地崩潰,甚至沮喪到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人們給這種狀態取了一個名字:微笑抑鬱。

02.
安東尼·波登,一個曾被選為擁有全美最讓人羨慕生活的人,他熱愛冒險、享受並和人們分享美食,喜歡周遊世界,有著上億資產……誰也沒想到他會突然自殺。
“我有著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如果我還不開心,那就是我的想像世界出了問題。”這是他一次接受采訪時對自己工作的評價。
但他骨子裡是悲觀的。他經歷過戰爭,他看到過人性的極惡和極善。他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任何人,可以真正改變人性,他對世界的態度本質上是悲觀的。

聽聞安東尼·波登、查斯特·貝寧頓這樣的名人自殺,大眾無疑是震驚的。
震驚的主要原因跟他們塑造的形像有關,他們是「販賣快樂」的名人,是大眾生活的偶像,他們象徵著自由、勇敢、快樂和探險,「快樂的人」怎麼可能會自殺呢?
或許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是什麼。

而不少人對抑鬱症患者,也常常抱有這種“自以為是”的想法:一個人怎麼會因為心情不好而自殺呢?
面對抑鬱症患者,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那就是,收起你的自以為是。
他們不是無病呻吟,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裡的醫生,把抑鬱稱為“心靈的感冒”。


抑鬱症患者之所以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病情,常常是出於大環境的惡意。

“為什麼你會覺得沒意思?”
“為什麼你會覺得很痛苦?”
“為什麼你會低落到要離開這個世界?”
我們喜歡問為什麼,但對那些不動聲色的抑鬱症患者來說,毫無意義。
他們明白自己出了問題,他們也想知道為什麼是自己出了問題,而旁人的追問在此時聽起來更像逼迫。

浮現出自殺念頭的人,往往有很多負面的認知和情緒。身邊人出於關心,往往急於糾正這些負面的念頭:
“我覺得活著真沒什麼意思。”
“活著怎麼能沒有意思呢,這麼想就不對!你看……多有意思啊!”
“我心理壓力真的很大,快受不了了。”
“你就是想的太多了。你壓力還大,那我們這樣的活不活了。”
然而,我們眼中的“理所當然”,在他們看來是已經完全丟失掉的另一面。

當我們懷著善意去鼓勵他們積極向上時,反而會讓他們更加有挫敗感:好像應該很容易吧,可是我完全都做不到,看來我真的沒用。
他們早就在笑容背後與黑暗進行了持久的纏鬥,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轉還的。
急切地全面否定並不會讓他轉變想法,只會讓他感受到不被接納、不被理解,反而陷入更加糟糕的心境。
會讓他在下次想要向人傾訴時,不再信任,選擇沉默。


如果你不是真正地快樂
請卸下微笑的保護色
在短片《不能說的秘密》中,27歲的Doug Leddin,這個患有抑鬱症的愛爾蘭男人用樂觀積極正能量的假象將真實的自己隱藏了10年。

過去的10年,他過著兩種不同的人生。經過10年的沉默,Doug的情況好轉了,因為他終於說出了他想說的話。

我們其實最恐懼的是害怕不被我們的朋友理解,我們會失去他們。
“抑鬱症跟折斷了胳膊不一樣,但這個社會如果你折斷了胳膊,人們會願意幫助你,他們會幫助你開門,幫你拿包。可我們感覺,作為一個患者,如果你傾吐你的精神健康問題,人們會想要逃走。”
“我想鼓勵到正經受抑鬱症折磨的人們,打開心扉說出來,這是擊敗這個恥辱唯一的方法。如果我們仍然害怕說出這個問題,那我們怎麼能指望找到一個出口呢?”

在台灣,每15個成年人裡有1個抑鬱症患者,也許我們身邊就有,但他們是隱身的,甚至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抑鬱症。
抑鬱症並非“名人病”或“富貴病”,它不分年齡、性別或職業,每個抑鬱症患者身上都背負著時代烙下的傷痛。
無知無助,最後變為無望。
失去信心,往往是壓垮抑鬱症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觀念的扭曲、信息的匱乏、資源的緊缺,讓無數患者和家屬迷失在求醫治病的路上。
最後分享一段影片,抑鬱不可怕,可怕的卻是我們的不瞭解,迫使他們只能用微笑隱藏!多一點關注,讓他們知道,求助是一種勇敢,而我們一直都在!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