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從窮到富的人,
 應該都會認可這樣一種觀點:
一個人,在窮的時候,
 要多往外面跑,少蜷縮在家裡。
 而當一個人真正富有的時候,
除了一些必要的事情,
 則要多在家裡,少在外面,
 或者說盡量保持低調
窮的時候要多往外面跑,
 不能白跑、瞎跑,
 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奮鬥爭取機會外,
 還要捨得花錢,捨得花錢給別人,
 相反,如果不懂得捨得與分享,
 那結果就會是越窮越捨不得,越捨不得越窮...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
 因為:財,不散,則不聚,
 先學會散財,才能有效聚財。
對此,星雲大師有一句名言,
 叫做“不會散財,就不會聚財”
的確,只要是財,就總歸是要散的,
 只是散的方式不同罷了,
 就像歌裡唱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總是會回歸到社會,重新流動。
但是,自覺地“散財”和被迫地“散財”
 卻是有本質不同的兩個概念,
 其所導致的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對於窮人而言,
 如果不甘心、不滿足於眼前的處境,
 想要改變,想要成為富人,
 那就不要捨不得,而是要自覺主動地“散財”
 靠“散財”來為自己結下“人緣”
 然後用“人緣”帶來更大的“財源”
否則,不懂得散財,不懂得捨得與分享
 那麼即便能守住那一點點可憐的財富,
 也幾乎不可能擺脫貧窮的現狀,
 更有可能是陷入“越窮越捨不得,越捨不得越窮”怪圈
 這無疑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
來看看“上海皇帝”杜月笙的散財之道:
 杜月笙平生以仗義疏財著稱,
 他的財富觀乃至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就是以散財為基礎的,
 是靠散財來建立自己的聲譽和人際網絡,
 而不是視財如命。
杜月笙在爭奪地盤和利益時,
 有其狠辣的一面,
 甚至不將當時的青幫祖師爺放在眼裡,
 但每逢過年過節,他同時又極盡禮數,
 該給的孝敬一份也不會少,從不會小氣。
不僅是對幫會裡的前輩極盡禮數,
 杜月笙還十分捨得靠散財來籠絡知識分子,
 比如,他的杜月笙這個名字就是章太炎
 (民國文化大師,也是魯迅的老師)為他改的
杜月笙有一句名言,
 叫“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
 對於社會上那些頭面和上層人物,
 他向來是不吝錢財、傾力結交的
從一個賣水果的“小癟三”成長為“上海皇帝”
 杜月笙的散財之道也的確堪稱高明,
 以至於當年上海灘的黃包車夫、小商小販等
 底層人士都喊出了“做人要做杜先生”的口號
懂得捨得與分享,學會散財,
 才更會聚人、聚財,窮人要想成為富人,
 對此就應該認知清楚,
 不可再有“越窮越捨不得,越捨不得越窮”的窮人思維
再來簡單談談分享,
 分享其實也是屬於捨得的範疇,
 只是略略有些不同
關於分享,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
 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
假如你有6個蘋果,你留1個,
 把其他5個分給別人吃;
 或許你這樣分享的時候,
 並不知道別人能還你什麼,
 但是你一定要分享;
因為別人在得到你分享的蘋果後,
 當他有了橘子或者別的水果,
 一定也會給你一個,
 因為他會記得你分給他的蘋果;
或許最終你得到的水果並沒有增加,還是6個,
 不過你得到的卻是6種不同的水果,
 這裡面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和提升
總之,一個人越是窮,
 越要捨得散財,
 樂於分享,並勇敢地走出去,
 如此,才能邂逅更多接財納福的機遇,
 更有可能成為富人
另外,除了散財,
 這裡捨得與分享對窮人來說還有一層含義,
 那就是,越窮越要把自己貢獻出去,
 不要怕被別人利用,
 越被利用才越能證明你的價值,
 你的機會才會更多
相反,如果你已經是富人了,
 那就要小心被別人利用,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財,不散,則不聚!
 擺脫“越窮越捨不得,越捨不得越窮”的窮人思維
 才會離成為富人更近!
  
 
   
    









